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衡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也是很有特征的。"死"和"好"是衡阳方言中最具特色的程度副词,用法也是灵活多变的。  相似文献   

2.
近日翻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系列之《唐诗艺术讲演录》一书,读下来受益颇多。尚永亮教授从声律、立意、结构、语言、比兴、剪裁、情景、言意、技巧等11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唐诗对唐诗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疏解评析,但在品读无名氏《醉公子》刬(chǎn)袜下香阶句时,把这句理解为连袜子都没有穿就下了台阶,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3.
吴方言中存在着大量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极具方言色彩的词缀,如"搿、仔、里、笃、叫"等,词缀的丰富多彩也是吴方言个性魅力的一个体现。本文选取吴方言中的一个特殊词缀"叫",分析了"叫"作为一个虚词语素充当附加式副词、附加式状态词和拟声词后缀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4.
"一上儿"是扬州方言中一个常用的时间副词。其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扬州话的语言事实出发,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句,并对其进行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求了解扬州方言时间副词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滴"字常用作名词、动词、量词,在方言中用法也比较多,在安徽郎溪的方言中",滴"字用法多数虽与其他方言相近,但其区别却是以读音的差异来显示,表现有其特殊性,本文着重讨论"滴"字和"滴"字词组充当量词和程度副词的读音、用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中除使用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外,还有另外一组表程度深的副词,如"嘎嘎"、"哇哇"、"咣咣"、"嗷嗷"等,它们是由拟声词衍变而来的程度副词。文章从拟声词衍变为程度副词的理据、这类程度副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及语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这类程度副词不仅比普通话中的一般程度副词表程度更深一些,而且更富有生动性和鲜活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静宁方言中"很"的使用情况和性质的简要分析考究,认为"很"在静宁方言中既可以用为表程度和范围的副词,又可以用为形容词,并且这两种用法是在汉语发展史上不同阶段产生后交汇并行使用的。  相似文献   

8.
方言中的语气副词"连"形成于汉代,是由名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它既是隐喻机制、句法位置、主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受同时代其他语气副词的影响而产生的平行虚化的结果。了解副词"连"的来源有助于正确认识"连"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归纳了兰州方言中表示总括的副词,并根据其语气强弱的差别,将该方言中"都"类总括副词分为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并根据马真(2004)所列举的现代汉语中四种类型的例句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兰州方言中"都"类总括副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对于"很"与"老"这两个程度副词许多学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东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与普通话程度副词"老"的用法相同;二是东北方言特有的,与普通话中"很"的意义用法类似,但在许多层面存在差异。本文从程度副词后跟形容词、动词、名词性成分这三个方面来比较东北方言"老"与普通话"很"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云南方言虽然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还保留着语言演变的痕迹。"帮"字通过隐喻认知,将其本义"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由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隐喻为另一个认知领域,即表示"程度高"的意义,这一过程与副词发展的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复合词"横竖"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新词,经过词汇化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文章指出了现代几部重要词典"横竖"条释义上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分析"横竖"的词汇化历程加以验证,同时探析了其词汇化的机制和原因。最后考察了副词"横竖"的使用情况,认为其主观性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3.
"厮"在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入声的读法和"互相"义,音义来源都不清楚。副词"相"从先秦以来就有"互相"一义,平声的"相"在唐五代时的口语里产生了入声一读,"互相"义的"厮"和入声的"相"具有密切关系:1.唐代的格律诗中,"相"有押仄声韵的情况;2.今天方言中"相"、"厮"的读音来自于中古的同一入声。  相似文献   

14.
“忒”是一个方言副词,一直以来对于该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太多注意。本文结合《红楼梦》中的语料、部分现代鲁南方言、徐州方言,从词的语义内涵、词义和语境的关系重点分析方言副词“忒”。“忒”作为方言副词,其语义内涵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含有贬义、否定的情感倾向;一表类示程度恰如其分.含有赞赏、肯定的情感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针对“忒”不同的语义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语境便成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江淮官话洪巢片无为方言反复问句的形式是"格+VP?",属于无倾向的中立问。"格"是疑问副词,显示疑问焦点。对田野调查的口语材料进行描写与分析。讨论了"格"与情态动词、否定词的相对位置,并联系了洪巢片其他方言点进行比较;状语在"格+VP?"句中的位置分布。  相似文献   

16.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终于"、"总算"、"总归"因其在语义上的共同特征可以聚合成一个语气副词类型——归结义语气副词。本文考察了归结义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认为它们具有表述功能、强调功能和元语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逐X"类词与"渐X"类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的两大基本类,二者在基本意义和表量差别、构词差异与复合变量、形式变换及功能涵盖、词义核心及侧面凸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从而呈现了渐变副词的内部属性和外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运用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理论来研究汉语方言词汇程度副词"太*",遵循邢先生"大三角、小三角"理论的"表—里—值",透过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用特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程度副词"很"和"太*"调查、描写、分析、比较的方法,展示方言词汇"太*"在其分布区域、句法功能和语用特征上的规律,揭示了方言的程度副词"太*"和普通话程度副词"很"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立时"与"立刻"是现代汉语中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二者内部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近,其形成并非经由短语词汇化的过程,而是由单音时间副词"立"分别与时间标志成分"时"、"刻"即时结合成词。本文将从历时层面考察这一语言现象并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