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生存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须选择.地理教育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以"人--自然(资源与环境)--发展"这样一条主线去组织教学."可持续发展"、"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正困扰着地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既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又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其师资建设》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面向未来,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可持续发展及其思想内涵联合国 1 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 993年又作重要补充 :“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共同宣言 ,其思想内涵包含 3个方面 :在人与资源方面 ,保持资源永续利用 ;在人与环境方面 ,建立生态文明 ;在经济与社会方面 ,提高生活质量。可见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 ,均与生物学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要及时渗透并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与优先事项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物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要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和谐性,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都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十二五”时期,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中国改变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政府采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应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环境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教育本身,而且蕴涵着重要的人学价值:环境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整体、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明天,提醒人们既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既要顾及眼前的发展,更要顾及长远的发展。人类只有认清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与环境和谐共处,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幼儿对自然和科学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未来的行为,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总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人对环境态度的一种价值选择。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并不意味着人以外的自然存在物具有人类同样的权利。从科学的角度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延续的生存裁体;从哲学的角度量,自然是人的“天机身体”,是主体的一部分,人类将自然作为目的性内容本身倍加珍视实质上是对人性健康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早期人地关系思想关注的重点是人类如何提高对自然的依赖和适应性,主要着眼于向土地索取食物并以之作为人地关系的平衡点;随着人地互动性、异质性、复杂性向纵深层次演化,后来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及其衍生的人口经济问题。从而把人地关系内涵扩展到多元结构及宏观领域;全球化前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人地关系思想使人类对生存之路开始了更加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进步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为友。因此,要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以此帮助学生判断人与自然关系的是非善恶,从而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理性的生态人,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迅速增长,环境问题越发突出,能源与环保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能源既是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加重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能耗的状况成为了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因此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刻不容缓。建筑实质性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建筑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已经意识到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以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和恶性地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寻求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地理课程作为以  相似文献   

13.
环境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盲目发展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境况下产生的新兴哲学应用学科之一。环境哲学在以往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全面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更为科学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陈波  舒俊 《地理教育》1998,(4):12-13
1.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陆地环境是人类的“第一环境”。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生产的各种自然资源绝大多数要从陆地环境中获取,同时,人类对陆地环境的影响也最明显、最强烈。据此,教材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主线,突出陆地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树立学生对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的观点,趋利避害,使资源和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1可持续发展是吕梁必然要走的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1990年5月成立的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的共同战略,纳入了国际决策。可以说,1992年…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平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6):21-24,28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思想,是在人类生存日益受到环境威胁。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绿色经济正是人们在这一思想启发和指导下的行为选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生存环境品质的急剧恶化。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合理高效地使用自然生态资源,强调人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浅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莲芳 《教育探索》2003,3(3):42-44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实施这一战略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和根本,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只有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资源的匮乏与滥用等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内容,论证了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生存意蕴,考察了人的生存意识的历史演化,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的生存意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发展观,是针对人类的生存就机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指出可持续发展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的永久期盼,是一 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正确的人类生存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