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对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探讨教学改革和交流教学经验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公开课教学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有的提前几个月就反复预演;有的赶时髦,并没有进行某种尝试,脱离实际地进行所谓的“创新”。这种公开课很难具有促进与指导作用,亟待建立科学的公开课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真实:公开课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令人忧思的语文公开课 公开课就是对他人公开的课。追本溯源,公开课的祖宗叫观摩课。《礼记·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公开课以研讨为目的,“彼此参观,相互学习”是公开课的宗旨。公开课作为中国的一个非常本土化的“特色菜”,是进行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做秀是教学及研究中的误区。不能因为公开课有人做秀就把公开课从教学研究中抛弃,“做真”的公开课依旧有价值,教学研究依然需要。要坚持“做真”的公开课,走出教学研究的误区,发挥它的本源价值。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效应”可以解释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教研形式所能达到的效应。从而,“公开课的应然效应”就是公开课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公开课目的之所在。进行提升“公开课应然效应”的学校管理对策研究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学校管理层应该改变对公开课的态度,并由校长亲自参与听课评课;改革公开课教学的组织和评价制度;帮助教师正确对待职业和公开课,从而提升“公开课应然效应”。  相似文献   

6.
长期被邀评课,评课后总是心潮难平.《透析课堂“美丽的错误”》…和《公开课中“精心设计”的背后》等文章给我们以太多的思考.确实,目前许多公开课作秀味太过浓郁,曲解新课程教学理念,大量形式充斥课堂,反映数学本质的东西微乎其微,“数学味”之惨淡着实令人担忧.担忧之余,自己忽然有了种上公开课的冲动,于是乎,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的公开课历来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平台。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为了得到评委的肯定和同行的称赞,教师得花上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精心彩排。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完成任务。于是,在公开课中便出现了一幕幕“精彩的”教学片段。在此,笔者就某些数学公开课中出现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走进语文课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过于强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教学中教师总是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不仅牢牢地主宰着课堂,而且教学言论亦是百分之百的权威。而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更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效果”和“感官效应”,“一味地迷恋于自己之所好而一往无前,一味地宣泄个人的情怀而一泻干里,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忻州市第十二中学尝试在公开课中实行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论课”五步骤教研活动,力求在五步骤的每个环节中进行创新操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公开课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公开课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公开课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看公开课     
李海琼 《广西教育》2007,(10A):26-26
公开课,作为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但现实的许多公开课,却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于不顾,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热闹气氛和所谓新颖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演变成了精致的“完美课”、作秀的“表演课”和泛化的“媒体课”。  相似文献   

12.
所谓公开课,即指在公众的场合,一人执教,让听课的教师“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教学之目的的课。常见的公开课类型大致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实验课”“竞赛课”等几种。“竞赛课”算作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3.
陈义明 《考试周刊》2010,(18):54-5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开课教学不单是起了榜样作用,其交流探讨的性质更是不可否认的。新课改进行到现在,可谓山高路远,柳暗花明,近年来其收获是巨大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课改任务尤为繁重。可是纵观众多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假如把每次大张旗鼓地参与一节公开课活动视为是游子羁旅,我们往往看到更多的是曲意奉承的小二面孔,没了真情朴实的“待客之道”,缺了原汁原味的“异地风情”,少了脚踏实地的“乡土作派”。于是乎,许多语文界有识之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语文公开课教学这种多了迎合作秀,而缺失了朴质情结的风格,值得许多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深刻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公开课开展得十分红火,但热闹背后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有“表演课”之嫌疑;众多的语文课“得意忘言”又似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尖子生”为中心,有走过场之实……公开课失去了它的本真,使许多奔着学习的目的来的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深受其害。公开课不能忘记教学的根本目的,唯有真实、朴实、踏实、平实才是公开课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刘敏 《教师》2010,(2):46-46
公开课就是对他人公开的课。《礼记·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公开课是以研讨为目的,以彼此参观,相互学习为宗旨的课。它包括教师的独白,教学环节的过渡、提问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板书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等,无不需要精心的布局。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包括各类观摩课、研讨课、赛讲课、示范课等,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发挥引路示范作用,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教好”的问题。以此为平台,一大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而且通过相互交流、探讨和启发,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然而,时下也有一些公开课走入误区。误区之一:“表演”之风盛行。公开课既然是在公开场合上课,首先要求讲课教师具备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调动方方面面的教学组织能力,甚至还要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否则就难以登大  相似文献   

17.
卓成金在《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2期上撰说,当前,一些公开课教学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有的提前几个月就反复预演;有的赶时髦,并没有进行某种尝试,脱离实际地进行所谓的“创新”。这种公开课很难具有促进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卓成金在《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2期上撰说,当前,一些公开课教学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有的提前几个月就反复预演;有的赶时髦,并没有进行某种尝试,脱离实际地进行所谓的“创新”。这种公开课很难具有促进与指导作用,因而亟待建立科学的公开课管理体系。现在应突出做好以下工作:抓导向、抓氛围、抓手段、抓标准、抓实效。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们对公开课的指责最多的是:公开课跟常态下的课很不一样,显得很假,有“作秀”之嫌。但是,这并不是说公开课就没有价值了。作为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开课有其独特的教研价值。那么,作为教研形式的公开课该怎么上?它的操作要领是什么?它的评论方法和原则是怎样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本期“视点”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20.
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超越于“日常课”的“完美化”倾向,不利于课堂非预期性因素的展现,学生也容易被忽视。从教师发展角度讲,公开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日常教学相比,两类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公开课只有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