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学法二则     
一、学习要循序渐进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这就是说,读书的时候,要循着书(由浅入深)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走,渐渐地前进,要熟读,要认真思考。前面的知识没有学好,就不要急于学后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没有想通,就不要钻研下一个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是这样,根基必须打牢。如果根基还没有打好就开始盖房,房子就会歪歪斜斜,最终倒塌。二、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说,读书必须作笔记…  相似文献   

2.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对如何读书有很精辟的见解。据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讲:其门人与私淑之徒将其精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 循序渐进。是说读书要有先后次序,不可躐等。“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可一味图快,欲速则不达。好高远,求近效,读了犹如不读。  相似文献   

3.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笔者深深感到,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充分调动自学、自思、自悟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教师和其他任何人可以越趄代庖的。中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凯洛夫教学法的影响,满堂灌的封闭型教法占据课堂,严重影响着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自学、自思、自悟能力处于压抑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4.
黄桂林 《陕西教育》2001,(11):21-2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由此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在语文学习中,有了  相似文献   

5.
勤学与多思     
思,是学习知识的钻头,思考越深,收获越大,恰如打井一样,打得越深,水就越多。凡善学者,都很重视思。古人常说“俯而读,仰而思。”读了书,就抬头把书中的道理思索一番。荀子读书是“诵数之贯之,思索之加通之。”朱熹则认为读书要“熟读而精思。”孔子说得更明确:“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我们在读完一本好书时,能反复进行思考,这样就能体会出艺人的匠心,知道美的所在。我们要想使书成为我们的奴隶,而不是成为我们的主人,那就要在学习的旗帜上写上“思”字。我们还要记住,勤奋是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思维,即所谓“悟”。最早的例证大约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近来语文界不少同仁也纷纷作文,提倡语感训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直觉感悟能力。 “悟”顾名思义,即明白,领会。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悟”,往往与自得联系在一起,“事事都用你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咏,”(《朱子语类辑略》)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人也总结出了许多培养学生“悟”性的方法。首先,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必须“熟读”、“涵咏”。“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熹《语录·读书》卷十)第二,要求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去体会。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同上》)因此语文教学也提倡学习“多闻”,“多见”孔子《论语·述而》中就/说:“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第三,为了达到“悟”的目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还十分强调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修养。“学者大要立志”《朱子语类辑略》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的传统教育,特别强调让学生“自悟”,“自得”,这里的“悟”是竖心旁,与“思”有关。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可见,“思”与“悟”是“得”的前提。孟子又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从中可以看出,“自得”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为促使学生“自悟”“自得”,必须改变课堂中学生“静听”模式。针对语文教学讲风太盛的通病,要提倡施无言之教。当然,“无言”不是“不言”,而是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  相似文献   

8.
治学录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朱熹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荀子 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唐彪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陈献章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抱朴子 书犹药也,善读之则可医愚。 ——说苑  相似文献   

9.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 )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 )有了“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学生对思维对象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可见,“思维”在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起了关键作用。学生只有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对教材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才得以有所“…  相似文献   

10.
谈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由易到难地稳步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早在二千多年前,循序渐进的教学经验在我国著名的教育专篇《学记》中已有论述。它提出:“不凌节而施”,“学不踖等,”要求教学不要违反顺序越级进行。宋代教育家朱熹更明确地阐述了这个思想。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未得其首,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  相似文献   

11.
凡乎所有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都会碰到这种令人头疼的情形:对一些典型错误,你已经反复强调,又多次进行过强化训练,可做起作业、考起试来,学生仍然犯,故而不是认为学生太粗心,就是指责其不认真,不能“牢记”老师强调的“易错点”。其实,学生一再出“误”,关键在于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不然”。说白了,就是缺少一个“悟”的过程。要想不误,就得先悟,只有悟得透彻、悟得深刻,才能确保不误。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悟得透彻、深刻呢?奥妙往往又在“误”之中。一、设误引起认知冲突——启悟在讲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我故意先让学生板演例题:求:…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深明此道,教学中他总是让学生掌握学法。以字词教学为例,他绝不满足于使学生懂得一字一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从读中“悟”出理解词义的方法。现撷取于老师《惊弓之鸟》教学片断,略作评析。师:读书还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呢?主要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评:说之不足,补之以写,向学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下面学习的重点,需要务必注意。师: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只要认真去读,…  相似文献   

13.
读中四悟     
王静 《教育艺术》2001,(10):57-58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有宜 ,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这是他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这就启示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 ,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 ,以“读”为主要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 ,读中悟法。轻读悟境轻声读 ,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学生在读中借助语音 ,凭借想象 ,感知语言内容 ,还原课文画面。因此 ,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被誉为诗的王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诗作,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很讲究结句的高妙,宋代姜夔曾说过:“一篇全在结尾,如截奔马。”欣赏诗词结尾的高超艺术,是欣赏全篇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诗词的结尾有一个现象,许多诗词在结束时提出疑问,振起全篇,激人思索,令人虽掩卷而思不辍。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的传统教育,特别强调让学生“自悟”,“自得”,这里的“悟”是竖心旁,与“思”有关。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可见,“思”与“悟”是“得”的前提。孟子又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从中可以看出,“自得”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索就会迷惘,只思索却不学习就会疲惫。”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俯而读,仰而思”,以阐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也就是说埋头读了一段时间书以后,就要抬头思索一番。比如书里讲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讲是否有道理等等。只有经过仔细思考,反复琢磨,才能领会书中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反之,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只能获得一点皮毛。引起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意思是读书要产生疑问,经过一番钻研,疑问解决了,才有所获益。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也  相似文献   

18.
习作准备的过程 ,就是学生探求、思索、实践的过程 ,是在积极有效的启发、鼓励下 ,清醒、自觉、满怀热情的自主创作的过程。具体地说它是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收集、自主整理、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反思等活动 ,实现高效的自主发展的过程。自主发展 ,不仅限于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 ,而是教与学双方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指导下 ,多维互动、协调统一的一种主体式指导模式。一、“促思” ,汇集多方信息 ,培养主体能力大教育家程颐说过 :“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自主发展的根本在于思———爱思…  相似文献   

19.
《礼记·学记》中记载:“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积极诱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学生就会自觉地对学习感兴趣;热情鼓励学生努力向上,而不是硬推着他们走,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就会感到容易接受;耐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上就能主动去钻研。在教学上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学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与错误“斗争”的过程.结合课堂实例,讨论教师如何抓住时机,通过示错-纠错-悟错的教学过程,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误中思,思中悟,误中求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