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2.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3.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的解剖自己。——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  相似文献   

4.
《铸剑》和《奔月》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都是作家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是鲁迅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无情的解剖和展示,是他信念迷失和精神痛苦、矛盾、彷徨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后羿"和"黑衣人"正是鲁迅内心世界分裂的人格矛盾的体现,二者分别象征着鲁迅思想对立的两极。"后羿"的形象中蕴涵着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种浓厚的虚无感和自卑感,而"黑衣人"则代表着他决绝地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5.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体现其伟大思想家地位和特点的是他以"立人"为思想革命的目标,以改造国民性为途径,达到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启蒙理想和实践。《一件小事》就是其启蒙理想和实践的人文思考与探索的艺术展示。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使知识分子"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升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曾奋斗在绝望、虚妄与希望之间的鲁迅,后来从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过客》是《野草》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暴露了当时鲁迅自我认同和价值信仰的严重危机,更展现了作为生命个体的鲁迅全力自救的心理历程。过客的自省意识和实践精神激励起危机中的鲁迅,使得鲁迅通过自我拷问、自我调整,最终走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重新建立起新的身份和信仰认同,由此凸现出"行走"这一生命情态在鲁迅个体灵魂自我拯救中的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野草》中的二十三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是鲁迅在二十年代中期生活、战斗的结晶和内心矛盾的记录。其中有的燃烧着反抗的怒火,有的闪露着讽刺的锋芒,有的流露了寂寞失望的情怀,还有的表现了自我解剖的深情。《凤筝》就是这后一种的突出代表。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鲁迅从不回避自身的弱点,从不掩饰思想的矛盾,并且总是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他的一生,正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判中前进的。他后期之成为共产主义战士,除其他因素外,自我解剖精神不能不说是一股巨大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严于剖析自我,悲哀觉醒,悟出社会之哀,人之不幸。《风筝》一文以风筝为引线,作者回顾自己粗暴对待小兄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内心自我的解剖,对小兄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同时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  相似文献   

13.
巴金勇于解剖自我。揭露自身灵魂的丑小,这和鲁迅解剖自己灵魂充满鬼气与毒气并无二致。和鲁迅不同的是,鲁迅进行的是总体、整体的自我批判,是对普遍性精神特质的揭示;巴金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回顾暴露自己的蒙昧、愚蠢与羞耻。在怀念满涛的文章中,他写道,尽管自己对满涛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很有看法。“但在学习会上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只想如何保全自己,不敢讲一句真话”。在《怀念胡风》中,更是“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作为一个德高望重、享誉世界的作家,没有一种赤子情怀.没有一种担承精神,要做到这点是不可想象的。他完全可以推诿之,文饰之。在《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中,他自我谴责:“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我放弃了尊严和做人的权利,低头哈腰甘心受辱,  相似文献   

14.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15.
分析《祝福》中“我”的双重身份以及矛盾情感、心态演变与鲁迅自我批判的表现手法,探讨作品对社会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鲁迅的自我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死火》是《野草》中较难理解的一篇,通过在鲁迅的日记和信件里寻找线索,我们初步探究出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蕴。《死火》中鲁迅大量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传达内心世界严峻的自我解剖,抒发不倦的战斗情怀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死火”、“大石车”等都是现实社会中形象的象征性代表。内心矛盾的严峻解剖和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构成死火绚丽奇峻而又凝炼精警的艺术特色,其梦境的艺术构思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鲁迅散文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生死之间就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  相似文献   

18.
张晓辉 《文教资料》2010,(24):15-17
《祝福》作为《彷徨》的首篇,体现出鲁迅创作的转变,即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创作倾向由注重外在的启蒙转向内在自我情怀的抒发。因此,通过《祝福》来分析作家的创伤性记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我"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鲁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1916年深秋的一个寂静的夜晚,鲁迅在灯下独自品尝忧愁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坟·写在(坟)后面》)解剖他人,批判社会,是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而鲁迅对"复仇"的创作也丰富多样。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主要有三种方式: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方式又创造性地集中在《铸剑》这一个篇目里。因此,文章就以《铸剑》为样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鲁迅的"复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