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籍中的"西蕃"除用于指称吐蕃外,更常用于指称西域的突厥语族群和印欧语族群.<元和郡县志·陇右道下·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中的"西蕃"正指的是回鹘.<辞海>"西蕃"词条亦有漏释和误释.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以自然和谐为中心,自然和谐是老子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然和谐的本原是大道,<道德经>之"道"是确立道学文化和谐体系的内核.老子述"道"的本原和谐在<道德经>中主要有:生成和谐、品质和谐、构造和谐、内涵和谐、功能和谐等方面,是构成老子和谐理论的内在基础和宇宙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自然观随着当今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而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伦理力图寻找其思想的溯源.<道德经>中生态智慧对此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本文试图对<道德经>"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进行疏解.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道德经>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作进一步的诊释,以展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德经>中的认识论思想,分别表现为"为学"和"为道"两个方面的内容.虽然"为学"和"为道"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它们各有一套自己的范畴体系,但是,在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共同构成老子<道德经>中的认识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6.
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逻辑.简要说,逻辑就是人类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进化的规律,或更一般地指称人类思维及其语言的工具、方法、理论、规律等等.中国圣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应该与逻辑的含义很接近.逻辑是所有哲学问题的核心,没有逻辑,则没有哲学.   ……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8.
从<诗经>翻译的历史来看,<诗经>翻译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为首者乃文字训释和题旨训释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诗经>翻译的难题所在,对<诗经>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众多训释虚词的术语中,<虚字说>选用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是"辞".<虚字说>中的"辞"尽管杂彩纷呈,但是与现在较完整的古汉语虚词训释术语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虚字说>中的各种"辞"是有一定脉络可寻的.  相似文献   

10.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孔子及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法的观念和主张的思想家.有关周公思想和言论的文献主要记载在<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立政>和<诗经·大雅·文王>等篇.周公在这些文献中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其中"明德慎刑"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无为而治"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发源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百家皆有著述,以道家为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释"基考"     
本文铨释S.6825<老子想尔注>中"基考"一词,其成词途径与<赤松子章历>之"基考"迥异.  相似文献   

13.
"道"之新解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一章),"道"可以说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它究竟是可名的还是不可名的,究竟还是可道还是不可道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界说,对于"道"的"可道"或不"可道"的解析提供了合理的角度.而对于"道"本身的界定,也不应该局限于"最高规律"等说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攘臂"和"攘无臂"释>中对"攘"的两种注解虽有侧重,其实意义应当相同.第二种注解忽略其方式、强调其动作.是"捋袖出臂",还是"縛袖出臂",还是"举臂、扬臂",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相似文献   

15.
课堂回放 <(老子)五章>教学实录 师:鲁迅先生认为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陈省身先生说:"我1943年至1945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何以有如此魅力,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本所选五章来解读<老子>的部分思想,并探讨它对当今社会与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16.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7.
陈丹 《考试周刊》2008,(8):149-150
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在<论语>中,"道"是一个涵义最复杂、最难把握的核心词汇.本文从语言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理译<论语>中"道"的译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理译<论语>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上期探访过人祖伏羲,我便开始思考本期的选题,刚好听说鹿邑县教体局正在推广《道德经》朗诵活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于《论语》的简单直白,《道德经》似乎一直保持着高深玄妙的姿态。我上学时听过《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过耳不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课文对"其文漫灭"是这样解释的: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且作了补充: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不难看出,课文对两个"文"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来,注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撰写的《道德经》。《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道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主要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其实无论是民族精神、思想政治还是公民道德,在广义上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和领域。道德素质教育则主要基于人性假设理论的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有恶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可以通过教育和教化来"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