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墨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他们都对音乐理论进行过探讨,并形成了各自的音乐观。儒家的肯定音乐观,道家的节制音乐观,墨家和法家的否定音乐观等,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我国音乐理论的建设和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诸子百家指的是些什么人? (四川宜宾十一区小学李仁群)答: 诸子百家这一名称是汉朝以后才有的。诸子是指的孔子以外的先秦一切思想家。百家是指儒家以外的一切思想学派。汉武帝时“表彰六经,罢黜百家”。汉武帝为了要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他把孔子为首的儒家和儒家所信奉的六经的地位特别提高, 把儒家与儒家以外的墨家、法家、道家等学派区别开来。所以古代所说的诸子不包括孔子在内,百家也不包括儒家在内(儒学中的孟子、荀子还是诸子)。  相似文献   

4.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5.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6.
学人对先秦儒家艺术学的研究,多着重其“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功利观方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先秦儒家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指出它不同于老子、庄子等道家的哲学——心理学,而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并肯定了它是中国艺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独特而强大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对孔子、孟子、荀子的艺术心理学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7.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与法家之师,其武德思想介于儒法之间。一方面,荀子继承了孔子武德思想的基本原则,他认同孔子"先教后刑"的基本治民原则,重视礼仪礼制对于社会治理以及"智"与"勇"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荀子融入工具理性的成分,对儒家武德做出了新发展。正视武力的现实作用,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中加以考量,从而为儒家重新介入现实政治找到了突破口。荀子武德思想,是理想性与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当今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孟荀异同论     
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法后王;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看来是截然相反,还有什么异同可言?但这只是从表面说,如果深入研究,就能看到孟荀是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先王”、“后王”,同中有异孟子的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荀子的后王指禹、汤、文、武,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荀子的后王与孟子的先王大体一致,实质上都是要复辟奴隶制,这本来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孟子在现实斗争中逐步摆脱了传统思想的影响、由奴隶主阶级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之从道德原则发展为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推行教化为归宿.在皇权专制的传统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批判暴政、维护民生的积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批判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阐发了以人的现实人性剖析、理想人格预设及其成就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这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诉求的目标建构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中的方法选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2.
孟荀异同论     
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法后王;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看来是截然相反,还有什么异同可言?但这只是从表面说,如果深入研究,就能看到孟荀是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 “先王”、“后王”,同中有异孟子的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荀子的后王指禹、汤、文、武,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荀子的后王与孟子的先王大体一致,实质上都是要复辟奴隶制,这本来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孟子在现实斗争中逐步摆脱了传统思想的影响、由奴隶主阶级代言人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而荀子却没有这一转变,始终坚持复辟奴隶制.这就是他们的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3.
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义”,是对儒家传统“礼”思想的继承,但不是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这其中虽然有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要求的考虑,但也是自身内在的逻辑要求,打破传统“礼”局限于道德主体的束缚,开发其客观精神。文章从荀子“礼义”并称入手,挖掘《荀子》文本中“义”的内涵,分析“礼”与“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正反合,解读荀子“礼”思想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化的原因,进而说明荀子的“礼义”如何发展儒家传统的“礼”思想,以及“礼义”的客观性对于理解《荀子》中“先王”“君子”等概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视阈中的先秦"德刑之辩"及其现代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周公“敬德保民”、孔子“德政”、孟子“民本”、荀子“隆礼重法”为代表的儒家德治理论和以管仲“法制”、子产“铸刑书”、商鞅“严刑峻法”、韩非子“重法轻德”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相互辩诘。两学派在治国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其“人治”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借鉴先秦“德刑之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法治的差距,我国推行法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义利观思想,其作用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他们在各自建构的历史哲学学说中,由于对形而上"天"的认识不同,对历史评价标准的不同,对"法先王"与"法后王"认识的不同,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然而与差异性相比,三者对历史中"变"与"常"的论述,对于"圣人"史观的认可,对历史循环论的恪守,又使得他们历史哲学思想中出现了更多的一致性。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奠基了近代之前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思维范式及历史认识方法论系统。不过,理论建构稍显粗糙,对形而上问题关注不够,多思辨,少分析与批判等问题,也成为了其理论学说中不可忽视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显学》是《韩非子》一书中的第五十篇。“显学”即有名的学派。本文具体指儒、墨两家。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以孔老二为头子的儒家学派进行揭露与批判。这是一篇宣传法家思想、充满革命战斗精神的讨孔檄文。文章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狠批儒家“法先王”复古倒退的反动思想。韩非继承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针对儒家宣扬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提出了检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孔子和孟子倾向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的国家结构相类似的封建等级秩序井然的一统国家,而荀子则更倾向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禹贡》、《周礼》则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更为具体的统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宏伟蓝图。其间自然包含了三代以来的种种新旧制度,甚至带有更多的理想成分。先秦儒家的国家结构观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从遥远的远古向现实社会拉近,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最终为后代统治者所吸收,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