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百米运动员身体训练过程实施控制,能为判定训练计划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及时调控训练过程。本文以122名13~17岁青少年男子百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男甲组(15~17岁)和男乙组(13~14岁)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评定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家女网周课训练安排及训练效果实时监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正  陈莉  孙江宁 《体育学刊》2007,14(2):103-107
对国家网球女队一组周课训练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和反馈,结果表明:国家女网一组每周课次的安排为11课次.以技战术和综合性训练课为主;体能训练的比重与过去相比有所加大,一般准备期体能训练时间占了近50%;各周次的负荷内吝及节奏安排比较合理,但大负荷课次偏少;一堂课的训练时间缩短,一般控制在2~2.5h;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短时间、大强度”的训练模式,使训练更加结合实战,训练的针对性更强、训练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检验法对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赛前8周力量训练方案进行研究。结论认为,前1~3周适当安排绝对力量训练,赛前第2周开始以快速力量、专项力量为主,每周3~6次,总时间15~18h,专项力量安排45min,强度为75%~85%。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32名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进行研究,筛选出对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力量素质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力量素质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理想标准值,为科学调控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最优控制力量训练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 测试对象与方法1 .1 测试对象国家集训队 4名运动员 ,省市队 4名运动员 ,年龄 1 7~ 2 2岁 ,训练年限 6年以上。1 .2 测试方法测试采用国产“一峰”牌 M— 2 0 0型划艇测功仪。 M— 2 0 0型测功仪可进行定距、定时测功。本训练计划设定为定时模式 1 min训练 (模拟水上 2 5 0 m训练 )。测试中 ,测功仪观察频率、功率和划行距离的变化 ,自动计算并显示平均桨频和平均功率。从赛前训练第 1 6周开始 ,进行8周的训练 ,每周安排 1次测功仪训练 ,1次水上 2 5 0 m计时训练。测功仪训练的组间歇为 1 5~ 2 0 min,桨频为 6 0桨 /min,运动员的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先后两次对我国12省、市75个体操班、887名男运动员的调查,阐述了《体操教学训练大纲》实施以来的训练效益,分析了运动员年龄结构的特征,提出了设计最佳运动员梯队的数学方法,论述了运动员淘汰率的变化规律,对男子体操训练的战略安排及宏观控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操     
G832.02 20013550对女子体操运动员早期训练的探讨=Discussionon the early stage training of women gymnasticathletes[刊,中,I]/郑春梅,李瑞新∥山西体育科技.-2000.-20(4).-16-17参3(TY)竞技体操∥女子∥少年∥运动员∥早期专门化∥训练∥特征本文根据1999年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体操女子比赛,获得前8名的10-13岁的少年儿童运动员的比赛训练情况,提出体操运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高水平的技艺,它不是培养少年儿童探索自身能力与进取精神的摇篮。在女子体操早期训练中,消  相似文献   

8.
有关文献资料研究,证明控体重,特别对少年女体操运动员而言实为训练中的误区,危害尤甚。控制体重之法不可取。在此简要论述其危害。一、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运动员要出成绩,就必须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现在我国女子体操每周一般进行9次约36小时左右的训练,而且早操还不计算在内。如此之大的训练运动量,必然消耗大量的能量。此外,正常  相似文献   

9.
一、结果与分析 1.运动员与非运动员文化课成绩比较: 从我们抽样统计结果看出我校运动员的平均分不如非运动员学生的一半,其中不排除有“侥幸分数”。 据调查,有些高三运动员竟连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据说,一见到“方程”脑袋就大,甚至把数学中的“∞”看成阿拉伯数字“8”。 2.训练时间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比较: 在被调查的学生运动员中 有36%运动员每周训练20小时; 有45%运动员每周训练15小时; 有19%运动员每周训练10小时; 平均每周训练为15课时…  相似文献   

10.
中长跑项目多课次训练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长跑“多课次”训练的概念、必要性、生理学基础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多课次”训练计划的安排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旨在丰富中长跑训练的方法手段,保证训练的质量,尽快提高成绩。研究认为。中长跑采用“多课次”训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科学化运动训练的一大体现。建议:“多课次”训练时间的安排,应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在全天24小时内合理安排。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每位运动员最为科学的训练课次及运动负荷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速滑运动员在备战冬奥会10个月的训练中,共进行了299次课的训练,其中力量训练课53次,陆上有氧训练课98次,技术训练课122次,其他训练课为26次,比赛为7次(23次出发)。在负荷安排上强调了有氧训练,降低了平均训练强度,使高强度训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训练手段上,减少了最大力量的训练,增加了腰腹力量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技术是速滑项目的训练重点,应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以朱晓琳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训练安排和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马拉松训练特点,探索马拉松训练规律.结果表明:1)朱晓琳伦敦奥运会赛前63天的训练,包括平原基础阶段28天,高原训练阶段40天.2)平原准备阶段的总训练量为1 028km,总课次为54次,日平均训练量38.1 km,80%无氧阈强度以下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61%,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48%;其次,安排多的为85%~90%和90%~95%无氧阈负荷强度的训练安排,分别占总课次的17%和15%,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24%和21%,没有安排100%无氧阈强度以上训练课.3)高原阶段的总训练量为1 271 km,总课次为80次,日平均训练量31.8km,80%~85%无氧阈强度区域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51%,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45%;其次,安排多的为80%无氧阈强度以下负荷的训练安排,占总课次的19%和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7%;85%~90%,90%~95%无氧阈强度区域训练课次分别占总课次的10%和8%,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4%和12%; 95%~100%及100%无氧阈强度以上训练课次的安排分别占总课次的8%和5%,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1%和2%.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少年运动员进行长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对其心脏发育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年龄的少年游泳和体操运动员的超声心动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0~15岁的少年运动员的心脏适应性反应不同于成年专项运动员。年龄组越小表现越突出。16~18岁的少年运动员的心脏特点与成年专项运动员基本一致。作者认为,为使大强度竞技训练的少年运动员(尤为体操运动员)心脏健康发育。应保证必要的有氧活动,并有医学监护。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2~2004年共收治肩胛胸壁关节损伤患者49例,其中举重运动员19例(次);体操运动员9例(次);武术运动员9例(次);跳水运动员7例(次);女排及篮球运动员各3、2例(次)。运动员平均年龄13~23岁之间;性别上无特殊意义。(2)患者主诉:大多数运动员无法准确的叙述  相似文献   

15.
在1984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用Hallberg改良法测定了13名大学生和46名运动员共105个周期的经血量,对其中13名运动员和7名普通大学生测定了经期参加训练经血量的变化。普通大学生的经血量平均为60.2ml,运动员平均为39.4ml,经显著性检验,运动员的经血量明显少于大学生和我国普通妇女。运动员经血量超过我国普通妇女正常上限(80ml)者占6.8%(普通妇女为19.7%)。运动员经血量超过3~30岁妇女上限(70ml)者占8.5%(23~30岁普通妇女为18.7%)。这些事实提示了,运动员的经血量比一般妇女为少。对大学生和运动员进行连续两个周期经血量的观察发现,同一个体经血量的变动范围不大,个别运动员的变化较大,甚至超过了经期参加训练对经血量的影响。因此,欲了解经期训练对运动员经血量的影响,需要进行多周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邓琳琳2012年奥运会备战工作的总结,对国家女子体操队训练计划和机能状态监控进行梳理,为后续体操项目的训练做好理论基础[1]。以国家优秀运动员邓琳琳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备战2012年奥运会期间的大负荷训练期前、中、后的训练计划结合血液指标进行监控,总结在备战奥运会期间训练强度与训练负荷的周期特点[2]。结果显示:赛前每周的训练负荷大、中、小穿插安排,技术动作采用间歇训练法,遵从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安排加之生化指标的监控便于运动员适应训练,也有助于机体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这里着点考虑的训练阶段为基础训练(初始训练——13岁组),组织训练(14——16岁组)和最终训练(17和18岁组)的一些课次表。  相似文献   

18.
冬训是竞技状态形成的重要阶段,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依赖于冬训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实施的效果.抓好冬训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优秀短跑运动员2006-2007年冬训训练内容、训练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西优秀短跑运动更冬训训练安排特点是:冬训时间为20周,每周训练7~8次,共139次课.其中,速度训练28次、速度耐力训练32次、力量训练51次、一般耐力训练22次、技术训练38次;广西优秀短跑运动员冬训训练内容主要是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专项身体训练比重大,占总训练课次的65.5%;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起跑技术和全程节奏跑技术;力量训练的特点是训练强度大、训练手段多样化,以发展髋部肌肉群的力量为主.突出快速力量、平衡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世界体操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国家体操队的实际情况,在训练工作中,提出了以“力、稳、美、难、新”为目标的“五字”训练方针,并把“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从而促进了我国体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为我国体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对国家体操队近年来关于力量素质训练的情况进行访问、调查、统计,指出了高水平体操运动员需要怎样的力量素质;哪些力量素质是必须的,何时训练为好;又是如何安排和个别对待的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论证。我国女子体操队的力量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独自的特点,并有一整套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针对性强,实效明显。但作为我国女子自由体操项目相对落后的现实,指出了如何克服空翻起跳中“疲”、“软”、“不脆”等问题,并对力量训练提出八点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径径赛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中合理掌握运动量及强度,科学地安排一次大强度课的训练周期,对提高运动成绩,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国外特别是苏联对运动员一次大强度训练后血清尿素氮(BUN)的变化有一定研究,并已应用于训练。血红蛋白(Hb)是目前运动员中血液检查最常用、最普及的一个指标,如何正确评定一次检查的结果,对于教练员科学地安排训练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