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届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竞赛获奖论文从从学生发展、课程实施、书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不同角度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好新时期书法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观点是:对新时期书法教育课程功能的理解应与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有本质不同,应重在培养良好技能和品行、培育个性审美和创造、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目前书法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中仍存在有违书法规律、教育规律的一些问题;新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书法教育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共同举办,是一项专题性教研活动,今年已经是第13届,今年参赛的书法教师的课堂亦各具风采。本届"杏坛杯"展评主题为"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近年来,"杏坛杯"展评顺应新课改的精神,一直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从教学与课程的角度追寻教育的本质,阐述着课堂教学的价值、追  相似文献   

3.
书法教学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不一,学习心态不一,书法功底不一,这给组织书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带来一定困难,需要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从"普及型书法教育"和"提高型书法教育"两方面齐头并进对书法分层教学进行实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书法之"意"是书法之美的本质,是书写者人格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凝练的呈现,带领学生于书法之"象"中会悟书法中的"情""法""思""趣""史",可以滋养孩子们的仁义心、秩序心、智慧心、情趣心和民族心。对孩子们而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涵养化育、滋养性灵的过程,是一个能让他们觉得书法有趣而美好,从而真正爱上书法,自觉传承书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意"体现书写者的精神世界,"象"是笔墨形象,体现"意"的规定性,两者合二为一,如同精神与肉体的共生。书法教学既要指导学生模仿具体的笔墨形象,也要透过笔墨形象,感悟书写之"意",在心追手摹的过程中,体味"象"对"意"的表达,领悟"意"对"象"的规定,追寻书法之美、实现精神成长。意象思维观照下的书法课堂则可以分化为象中悟意的神游、象之为象的追溯、意在笔先的挥运、意象俱得的审视、意象相谐的妙求等几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天诱其衷"一语,最早出自<左传>,其中"诱"与"衷"是理解难点.详考典籍,从文字、音韵、训诂、语境角度释义,"诱"有"引导"与"设置"二义,"衷"有"正道"义."天诱其衷"即"上天导之以正道",这种解译似比杨伯峻先生的"意谓天被我感动其心"更合于其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不应被科技发展所裹挟,"批量生产"、速度效率等不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科学课堂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形式,应当通过独思、留白、等待、感染、呼唤等方式体现慢艺术,从一个新的角度让科学课堂更有弹性,科学教学更具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敬 《教育》2015,(2):48
教育之根本,应该是通过环境的"场"与教育者的"魂"将一种精神能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能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具有沉静之气、开阔之气、坚韧之气,成为一个富有担当,能应对周围环境变迁的人,从而回归教育的真实美好,以教育者的底蕴涵养学生的心灵,这就是学校文化精神之所在。基于这种认识,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自1983年建校至今历经3任校长,经历31个春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以书法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了一批有一定书法功底和造诣的教师及学生队伍,形成了学校鲜明的书法办学特色,成为了学校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9.
应筱艳 《中国教师》2013,(18):56-58
2 0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在当下也被解读为"个性化学习"。从教师角度说,"个性化学习"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从学生角度讲,"个性化学习"是学生  相似文献   

10.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书写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书法技能的训练,是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教育,更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美育等育人理念的教育。《左耳旁与右耳旁》一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师导生练"教学模式中,"五步书写法"的运用让学生得以初步掌握左耳旁和右耳旁的书写特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道语文"实践与探索,从一开始就以理性姿态、行动研究的方式行走在大江南北,其实践过程获得国内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阶段性研究成果得到充分肯定。现今,"正道语文:百年语文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坚守"的课题,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课题而成功立项,正道语文人又迈向实践探索新征程。现摘录部分专家对正道语文前期行动研究的评价,以从一个侧面回答"正道语文"探索的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12.
从2008年起,依托学校教师在书法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提出了"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的理念,确立了"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特色发展目标。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通过书法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我们认为,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更是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相遇"什么样的教师,是影响儿童当下及未来幸福人生的最为重要的"关键事件",因此教育要为儿童遇到能改变其一生的"最美"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最美"的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突出。就其本质而言,"最美"的幼儿教师所要探讨的是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象与气质神韵。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章提出幼儿教师之"美"有"言谈举止"之美、"优雅仪态"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共同沉醉"之美共四种形态。  相似文献   

14.
李善良 《江苏教育》2013,(14):21-24
在今天的中学教育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揭示数学本质,发展思维能力"。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学本质""数学思维""数学问题""数学活动""教学引导"等,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活动"是"数学本质"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引导"是促进"数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语文老师知道"正道语文",我想应该是从《背影》引起的"李韩之争"开始的.之后,在"正道语文"的阵地,讨论还持续了几年之久,其参与人数之众,参与媒体之多,影响面之广,前所未有.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正道语文"在《背影》教学大讨论之前,其实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只不过是这场讨论把"正道语文"推到了前台,更为人知,参与的教师也更多了,关于"正道语文"方方面面的阐释和解说也更多了.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我想请问一下李教授,作为"正道语文"的首倡者,您当初为"正道语文"树立的最初宗旨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守成教育到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对新世纪的理性回应,是在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上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探索."两课"教育应该在帮助大学生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品德,确立创新个性,发展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技能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为了完成这一关键性使命,"两课"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氛围等四个环节上实现自身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书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要求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书法自身所积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把德育融入书法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19.
李衡 《天津教育》2022,(19):71-74
<正>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日益更新,但是依然存在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本质理解不透,教学方式依旧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方式,出现很多“假思考”“假学习”的现象,导致学生的思维在浅层徘徊。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回归到数学学习的本质。数学本质从学科角度、学习角度、教育角度来看,是数学本身的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理性精神。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关注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  相似文献   

20.
关注和讲究"慢"教学,是针对当下数学教学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思,也是回归教学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追求,"慢"教学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符合数学教学规律的形成,同时也符合生态教学的精神,"慢"教学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有效优质、多元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