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体育课是为使学生获得健美的体态、健康的本质、旺盛的生命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的教育过程,旨在使学校体育培养出来的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达到美的境界.体育课堂上追求体育美,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力,增强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自我表现力、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是追求美的殿堂,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体育美.现从追求身体美、技能美、人格美、环境美四个角度来探讨体育课追求的美.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光溢彩,让孩子的知识、能力在美的陶冶下逐渐提高,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美的陶冶下日益丰富,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让语文课堂绽放教材美、焕发生机美、洋溢人情美三个方面,对构建"美"的语文课堂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张丽钧 《上海教育》2011,(22):58-58
教育之美,是人间大美。“追求美”的教育意味着,教育要追求美;追求“美的教育”则意味要懂得教育之美,理解教育之美,并执著于教育之美。追求美的教育就是要以对教育美的理解,实现教育对美的追求;以教育对美的追求丰富与完善教育之美。  相似文献   

4.
正美是什么?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得意".美学界众说纷纭,但无论哪种说法,美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愉悦感受.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同时也在欣赏美.  相似文献   

5.
从美的规律的角度看,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美的境界,而美的境界就是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的载体进行教育,所以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解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审美教育必须选择美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教育引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是能够用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三是能够因势利导,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在审美观照中实现"异质同构",实现现在与过去、未来的连接,让受教育者立足现实,以与时俱进的态度面向改革、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美     
美育即立美教育、整体教育、关的教育,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石。教师美的实质是教师在客观历史的基础和奈件上,对自身活动的审美观照和对教与学的艺术化追求的结果。教师美一般由知识美、人格美、能力美和形象美四部分构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知识美是教师美的基础;人格美是教师美的核心;能力美是教师美的保障;形象美是教师美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种目的的实现,首先要有一个"美"的课堂,要让"美"充满美术课堂的每个角落。美术教师要营造美的课堂环境、创设美的课堂情境、使用美的教学素材、运用美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美的心灵,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始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关键是从"美"入手,通过激情导入,画出"美";初读课文,接触"美";沉思默想,感知"美";再读课文,感受"美",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得到有效的链接。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美     
教育活动同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美的根源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以具体而又感人的形象展示于教育活动之中,因而使教育过程获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育美是内容与形式、情与理的统一。它可分为2个不同的层次:第1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即外在的感性美、形态美和情态美;第2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即内在的理性美和意态美。教育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自由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徐幹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美育群材"说以内在精神美为审美理想,以培育"德"艺"双馨的君子为目的,旨在承继孔子学说,恢复儒家传统。徐幹的美育思想对当今高校美育很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架构了从目标、内容到过程与作用的完备美育思想体系。倡导追求精神层面美的美育目标,培养认识"理念美"的哲人;主张美善合一为特征的美育内容;提出层次递进的美育过程观;注重美育陶冶心灵和维护社会的功能。柏拉图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美育依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应是一种面向人本身的教育,在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真实的就是人的感性反应,就是人的美感。我们从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目的、中介、实践形式及反馈方式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审美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感性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开掘现状及其误区进行了分析,指出审美教育实践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认知化。  相似文献   

15.
蒋孔阳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方面,美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审美的能力,养成完整的人格.体现为外在的化育;另一方面,美育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和修养,是内在的自我教育.二者体现为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美育与艺术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人们感受、鉴赏,乃至创造各种美好事物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人的素质中是十分重要的成分。通过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是个理论与实践上都在探索的问题。数学审美能力有感受、鉴赏和创造3个层次.数学教学中,应着重挖掘数学教材中形象、直观、巧妙的素材,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可以利用数学的结构美、奇巧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点滴火花,以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是指整个茶事活动发展过程中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广义茶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审美意蕴就是审美对象里面所包含的理性内涵。茶文化的审美意蕴是茶德精神的审美性内容和形象性表达。雅包括了正规、标准、规范及正直之意,是我们对美好、高尚而不粗俗的一种愿望和精神追求。中国茶是天然、健康的饮品,但最能表达它的显著特色是其具有超乎一切之上的人间情味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8.
审美体验的效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审美体验是开放性的体验。效用和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审美体验产生何种效用取决于人的精神需求。随着人的精神需要的增长和变更 ,审美体验的效用也会增长和变更。审美体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需要 ,是人超越生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情感教育,社会美教育等。在当前形势下,语文的审美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关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