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2008,(3):F0002
语文教学的灵动之美,不仅是教学形式的一种表现形态,更是对语文本源的一种阐释,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一种美学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以灵活为其根本,以创新为其核心,  相似文献   

2.
教学作为人类传承文明与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世界之美的体验、理解与创造是其本体价值.教学审美化的艺术理解向度,就是充分挖掘艺术的美学内涵,展现艺术表达的价值追求,理解艺术承载的人类文化,让艺术的光辉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达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教学审美化的艺术理解要求教学从艺术的美学本质出发,让学生在根植于历史本体的美学向度中把握历史规律,增强责任担当;在外化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向度中发现人类精神之美,弘扬美善价值;在渗透于学科教学的文化向度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交际功能、文化底蕴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言的内在美营造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氛围,促使语言技能的心智和躯体的感官活动、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并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教材的审美意义,师生共同欣赏篇章的艺术美、语言的形式美、字里行间的意蕴美,充分理解教材的美学内涵,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语文难教,现如今似乎成为了中学教育的一种共识。郭惠宇老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在苦苦追求着母语教学的真谛,寻找着灵动的教学艺术。他认为教学的灵动之美,不仅是教学形式的一种表现形态,更是对语文本源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要依懒于语言的情趣性.高品位的语言应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修辞语言的情趣性,主要表现在语辞的丰富、形象的真切、色彩的绚丽、语韵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在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往往伴着一种意蕴于言外的东西,有人称之为"美趣因素"."美趣因素"是师生意向领域内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之外,最重要也即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本文从理解主题,感受社会美;借助形象,感受自然美;展开想象,感受意蕴美;欣赏语言,鉴赏艺术关;激发学生,大胆创造美等方面阐述了语文审美化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追求美的艺术创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美的情感和审美意识,是一种移情于数学学习的育美活动。数学教学美的审美对象就是数学教学活动本身,即要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又是师生追求数学美的活动过程。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因此,要把数学教学作为育美过程,其主导仍是教师,主体就是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把数学的认知活动和育美活动和谐结合起来,就在于教师对数学美及其教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努力实现师生与文本情感的共振。课堂上,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蕴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它具有数理化所不具备的审美性和情趣性。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体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才是我们不断追寻和谐语文课堂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9.
政治课的审美教学是指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对学生来说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师生共同创造美、欣赏美的审美过程,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与生、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的教学方法。政治课的审美教学可以以美感人、以美激趣、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使学生因美生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用音乐表达诗风诗韵,弘扬民族文化,带领学生把诗词的情境美、情趣美、意蕴美,用唱、演、奏等形式呈现,将古诗词和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拓宽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诗词的感悟,也让课堂更加灵动。  相似文献   

11.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教学《京剧趣谈》一文时,教师要基于学生戏剧艺术审美的现实基础,从“趣”着手,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中发现美,引发审美期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以象造境中品味虚实之美;在表演中比较、品鉴,从而理解中国美学背后的智慧与妙趣;通过比照关联,从京剧走向戏剧,从课内走向课外,进一步延展艺术之美。这样,通过审美化阅读的层递路径,促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结合中学语文文本实际,从发现自然之美、寻求生活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挖掘意蕴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剖析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理出结构之美等八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冯路 《儿童音乐》2014,(8):56-59
正歌唱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加强歌唱教学的文化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使歌唱教学尽可能地具备审美品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并学会表现音乐的美。为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极具审美地完成唱歌教学任务,我们尝试构建与之相适的"小学音乐审美式唱歌教学模式",本文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一、问题的提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音乐教学模式就是音乐教学过程模式化,它体现了教学的组织、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材的组合等教学思路,能将音乐教学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现出的醇美的语言、优美的仪态与精美的板书,以美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汲取知识、提高能力,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认真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刻意蕴,发现课文所蕴含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和人生之美,以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小学原名湖塘桥中心小学(北校区),创办于1975年。2001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2012年8月学校更名为刘海粟小学。多年来,学校师生践行刘海粟"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追求"的精神,把"办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美学校"作为愿景,以"培养人格健全、气质高雅的一品平民"为培养目标。以海粟的精神之美,导师生之品;以艺术的高雅之美,润师生之性;以向善的情怀之美,育师生之灵。学校从普通的中心小学,发展为江苏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成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6.
陈海苹 《考试周刊》2007,(12):55-56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文化等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课文语言的内在美来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艺术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将语言技能培养和美学欣赏的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要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教材的审美意义,使学生充分欣赏并理解课文篇章的艺术美、形式美和意蕴美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17.
舞蹈在使人的身心受到美好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的情趣,不仅仅是满足于外表的美,而是从形体到心灵均在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在舞蹈教学中,只要牢牢把握住"趣"、"情"、"美",我们就能看到文化,看到民族特色,看到人类生命丰富的表现形式,从而领略舞蹈艺术,培养审美情感,陶冶美好情操。这正是舞蹈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要追求创造审美品味,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乐趣、志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理趣、意趣:领略音乐鉴赏的美趣、谐趣、雅趣,而情境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相似文献   

19.
诗歌教学是一个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中学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樊蓉 《广西教育》2022,(10):78-81
本文认为语文教学应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以“语文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美趣导学”教学策略:一是以美入趣,引导学生发现美;二是以美唤趣,让学生感受美;三是以美促趣,指导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