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手执权柄的人,发指令、作批示是该谨慎的。巴人看过《十五贯》后,在杂文《况钟的笔》中这样说:“我们用笔有没有像况钟那样用得慎重而严肃?实在是大可深思一下的。我们之间固然不缺乏像况钟那样的人,善于在笔底下看到‘人’,并且用行动来帮助笔。但我们之间,也不缺乏像过于执那样的人,只知大笔一挥,看不到笔底  相似文献   

2.
但愿“被文学搞的人”的悲剧不要经常上演;如磨士长般被环境和生活磨得“悲喜剧”演个没完还没个善终的个案,也越来越少吧!虽然在功利日重和分工日细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正在热闹地抢着登台,但有一个这样的理想,也总比只去追逐最窦际的目标强些,不是吗?  相似文献   

3.
“韩流”的风行,韩国产品的猛烈攻势,体育强国的悄然兴起,让我牢牢记住了“韩国”这个名字。在过个至今继承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土地上,人们的思想行为作风也非常强调忠诚、自律、团结开拓和爱国精神。事实证明,此种精神和思想在其媒体的运作上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完美的体现,正是这样的民族精神,支撑着所有的韩国人共同打造出令人跟前为之一亮的强效媒体。  相似文献   

4.
�̳��봴��:ѧ�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承与创新:学科建设管见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或许很少有哪门学科会像图书馆学这样,在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在为其命名和学科界限规范问题争论不休。1807年,德国学者M.施莱廷格最早使用了“图书馆学”(bibliothe...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宣传思想领域,继承了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又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是对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三贴近”原则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65年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精神始终和“三个代表”相映照,有以个人命名的,像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有以团队命名的,像女排精神、好八连精神;有以地方命名的,像延安精神、张家港精神;有以事件命名的,像长征精神、抗“非典”精神。以上这些精神薪尽火传,历久弥新,凝聚着强大原动力,将“三个文明”建设推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荧屏不该像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有人这样批评当今一些内容芜杂、质量低下的电视媒体。可见人们对电视台的滥与杂着实有点意见了。横观各地林林总总的荧屏画面,大致表现为以下四“筐”:一曰“滥戏筐”。格斗凶杀,花街柳巷,吵吵闹闹,打情骂俏,什么小戏曲、大噱头都涌上屏幕。尤其是太多太多的古装戏,清朝人的长辫子缠得当代人喘不过气来。二曰“广告筐”。性保健广告、煽情广告、醉酒广告、恐怖广告大模大样招摇过市,比比皆是,许多还出现在黄金时段。大连一个两岁男孩就因看了怪物喷火被空调熄灭成僵尸的广告而患上恐惧症。三…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鸿雁是传播信息的使者,是有着远大志向而又团结的吉祥之鸟。它们在头雁的带领下,按时从远方飞来,带来人们期盼已久的书信 (鸿雁传书 )。在今天的古城西安,也有这样一个群雁般团结而又富有战斗力的团队,他们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撷有价值的新闻,传播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坚守良知,昭显正义,他们就是《西安晚报》“黄亚平热线”的记者们。   “黄亚平热线”是在原《西安晚报》夜间记者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该报进行新闻创新的改革成果。 2000年 1月 24日,以“全天守候,编读互动”为主要特征,以及时反…  相似文献   

9.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0.
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经常强调要“真抓实干”,应当说有不少地方也确实“真抓”了,“实干”了,但也还有不少地方仍在“假抓”“虚干”。正如一位省领导所说:我们有许多工作,是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的。 像山西绛县的科技大跃进,像洛阳娱乐场所的消防工作,像某些地方的爆炸案和爆炸事故,你能说那里的工作是“真抓”吗? 让人难以区分的是,“假抓”不是不抓,而是和“真抓”一样在抓。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荧屏不该像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有人这样批评当今一些容芜杂、质量低下的电视媒体。过去有人称“初级阶段是只筐”,结果让种种不良的落后的事物了“保护装”;后来又出现“大众文化是只筐”,致使“大蒜文化”、“大文化”甚至“绣鞋文化”、“沐浴文化”也有了“正统装”。如今这种“筐”罩到了方方正正的荧屏头上,可见人们对电视的滥与杂着实有意见了。纵观各地林林总总的荧屏画面,大致表现为以下四“筐”:一曰滥戏筐”。格斗凶杀,花街柳巷,吵吵闹闹,打情骂俏,什么小戏曲、大头都涌上屏幕。尤其是太多太多的古装戏,清朝人…  相似文献   

12.
郭广银  杨明 《出版参考》2004,(10):15-15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也就是说,企业家是从事“破坏性创造”的创新者。而后现代大师杰姆逊也指出:“entrepreneur(实业家),意即不光是赚钱,  相似文献   

13.
去年北京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为《值得品味的十个电视栏目》其中说到北京电视台的“证券无限周刊”:“由胡紫微主持的这一节目,是经济节目大众化的典范。引入了娱乐化元素及片花的时尚化处理,让股市点评多了趣味少了枯燥。让许多不炒股的人也愿意看这个节目。”我们知道,大凡财经、证券类节目是不追求收视率的,固定的收视群及节目的权威性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北京电视台“证券无限周刊”却将证券信息整合与预测做得像故事片,使得人人都爱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制片人兼主持人的胡紫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跃和转变,还将《…  相似文献   

14.
在一篇科幻小说里,外星人是这样讽刺地球人的:地球很大,可是地球人喜欢挤在一起,围着烟囱住;地球人有时成群结队地去参观还没有人住的地方,但是一到那里就逃回来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在城市中占据了寸土之地后,开始频繁地从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出走,到“没有人住的地方”参观。参观的办法是露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或者在无人岛扎营。 人们把这样的“出走”称作“探险旅游”,并为探险旅游的兴起寻找了很多种解释。比如,“精神空虚”“寻求刺激”“回归自然”等等。 这样的出走,在我们国家,20年前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能判断出新闻价值的高低? 这是一个问题。我的方法是考察它的“三度”和“两知”即新闻事件或事实变动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而且它们是否社会公众“未知”和“想知”的。它们构成了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5元素。  相似文献   

16.
袁梅在《随园诗话》第5卷第69则中,传达出这样一种意见:对名人著述“求疵”,既无价值,也无必要,到头来,只能落个蚍蜉撼树,不自量力的下场。例子是无名之辈严有翼对苏东坡文章、著作严责苛求,致使东坡文“几无完肤”。然而,袁枚说,“七百年来,人知有东坡,不知有严有翼。”其弦外之音,大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戏谑嘲讽之意。  相似文献   

17.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8.
刚才上网浏览了一下本报的电子版面,有两篇文章,绝对让人HIGH翻天。和我一起来德国的程绩同学,在前往波多尔斯基家进行采访之后,拖着两天只睡了5小时的身躯,写出了一篇铿锵有力的采访手记——《我“真的”是这样采访到“波爸波妈”的》。而留在后方坚守的“球霸”老关,也以一版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因此,“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以为,这话不仅概括了鲁迅评人论世的经验,而且也道出了报刊评论作者所应有的文德和修养。所谓“先评论了自己”,自然不是说自己有缺点者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是说要在每篇评论中先都检讨一番自己。而是说,遇事先看看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想想如何去评论、要求别人。将心比心,表里如一,可以避免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倘若“冒充”完人,装出一副唯我正确或一贯正确的架势,只知训人,不知省己,自…  相似文献   

20.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