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旭 《辽宁教育》2013,(8X):70-70
<正>"不求每位学生一样发展,但每天都要发展;不求每位学生同步提高,但每天都要提高;让每个孩子每一天都收获好习惯,每天都超越自我",这是柴河西小学教师共同的追求。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村小孩子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小班化彰显出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9月14日晴最近,我在几所校园看到同一则标语: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细细品味,感受颇深,这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为了一切孩子",这是个介词短语,"一切"是全部、所有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废一方,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单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决不能做眠灭学生天性、埋没学生创造才能的事情。"为了孩子的一切"也是个介词短语。"一切"指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成就动机指个体针对某种价值目标,致力于排除障碍,积极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心理内驱力。成就动机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成就动机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机会、允许冒险失败、鼓励肯定进步、重视孩子自律训练等方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4.
于漪 《今日教育》2010,(9):40-40
中小学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有一颗中国心。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对自己的国家缺乏感情,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认同,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心,不能自律,即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也难以对社会作出贡献,弄得不好,有的会起负面作用。这一点我们不牢牢把握,我们花的力气也会付诸东流,有负于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有一颗中国心。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对自己的国家缺乏感情,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认同,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心,不能自律,即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也难以对社会作出贡献,弄得不好,有的会起负面作用。这一点我们不牢牢把握,我们花的力气也会付诸东流,有负于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相似文献   

6.
刘振华 《课外阅读》2011,(11):147-147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的爱,教师的理解宽容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也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  相似文献   

7.
等待的智慧     
一位韩国心理医生提出了“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不能操之过急,要有等待的智慧。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每粒种子的特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花期”也可能相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付出深厚而睿智的爱,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不只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教育应是最具人文关怀的精神活动,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教育应当留给孩子,尤其是“后进生”,一方晴空、一片希望。在“下一个路口”,人们或许会看到令人激动的场景:你所…  相似文献   

8.
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及自立精神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促进学生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能力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很普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更是当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实际班主任工作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既要善于管,又要敢于放,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在全员参与、发挥个体以及激励评价的长效管理中,使学生不断体会"越自律,越自由".  相似文献   

9.
于漪 《中国德育》2007,2(6):5-7
不好好补中国文化的课,是要数典忘祖的 中小学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归根到底要培养学生有一颗中国心。有的时候,我很担忧: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对自己的国家缺乏感情,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认同,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心,不能自律,那我们就白花力气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着这么大的基础教育的摊子。如果这一点我们不牢牢把握的话,那我们的力气就会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10.
张玉海 《新课程研究》2009,(10):178-17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学生与家庭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可或缺。因此,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在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中,要多学教育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疏导、教育孩子,使他们实现健康成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保持理性,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时时留心孩子的成长;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公正、理性的理念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邱美芳 《学子》2015,(5):45
陶行知认为,学生具有惊人的创造潜力,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的孩子大都还处在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的状态,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对数学学习趣味的需求,而且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创造的学习环境,多给孩子一些主动权,这是教育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学习是孩子的事,我们不能做主,更不能包办,只有"我要做、我要学"的学习才会有创新和提高的空间,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知  相似文献   

12.
张庆 《成才之路》2013,(7):96-96
幼儿的生命安全及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宁。幼儿期的健康发展,是孩子今后发展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关注每一个细节。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做,以便让他们形成自律的习惯,从而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3.
姜萍 《云南教育》2001,(21):9-9
一、培养自律精神要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入手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产生自律行为。道德问题除了道德认知外,还有不可忽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那么德育就存在缺陷。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律精神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德育素质,这是自律的基础。二、自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细胞”“自律”是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4.
"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即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对这个说法,我最初是不以为然的。在孩子还没有降生的时候,我就决定:不仅要给孩子优秀性格、良好习惯,更要创造最好的家庭环境,无论吃穿住行都要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 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对 象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的确,世界上没有什 么东面比人的个性更为复杂、更丰富的了。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的完善,始终是教育的宗旨。目 前,正值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当代学生,最需 要培养的是个性,树立自信心,培养生活与工作的热 情,对人富有同情心,加强自理、自律以及参与社会 的能力,并成为教育的新使命。一把钥匙决不可能 打开所有的大门,在教育过程中永远不会存在一条 放之四海而皆准…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家庭,物质上丰富了,独生子女增多了,家庭教育更不能忽视。当今的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的太多,在精神上给孩子的却又太少,要知道给他金钱让他挥霍、留下遗产让他继承,都不能足以让孩子幸福一生,让自己晚年快乐。所以,与其把财产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首先培养成人,最终培养成才。  相似文献   

17.
张晓俐  陆艾花 《文教资料》2011,(20):132-133
培养孩子的特长,不能遵从父母的主观意愿,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即对特长教育"热"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孩子眼中的好课标准是:要让孩子提问;要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要有兴趣;常态课和公开课要一致。科学课运用了徐州的"学讲计划"能不能达到孩子眼中的好课呢?怎样才能达到一节孩子眼中的好课?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的道德认知从他律教育,培养、发展、完善为个体自律,是班级道德教育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学校德育现状出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对生物教学中可以渗透并如何渗透行为自律教育展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复杂的,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真是又当爹,又当妈,不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管理好学生的纪律,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就连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也要操心。很多农村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代管,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很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生活不能自理,学习马虎,纪律松散等。面对这样一群孩子,班主任该如何开展班级工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