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回家是过年永远的主题。然而对军人和记者这两个职业来说,不回家才是过年的常态。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中心),成为一名军事记者。每到年底,台里都会组织"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我每年都参与。其中,两次春节期间赴高原采访的经历令我记忆犹新。雪山之间的流动医院2015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单位派我前往西藏"新春走基层",也是我第一次上高原。  相似文献   

2.
来拉萨仅有几个月,按说本没有资格写西藏,写西藏人。然而,每当傍晚站在阳台上,凝视太阳余晖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遥望连绵不断的青黛色群山,我的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尽管高原缺氧使人思维迟钝,但高原无可抵挡的魅力终于使我拿起笔。兴之所至,写普通的西藏人,写我们的新闻同行,写雪域高原的欢悦与悲凉……这些文字可能是粗糙的,但从中流淌的情感却是真挚的,我保证!  相似文献   

3.
《进军阿里》一书最近出版后,许多人问及我西藏采访体会,一下子勾起我心中的情感。其实,这些年,我曾6次赴藏区采访。但最难忘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因为那一次差一点将命丢在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认为任溶溶的存在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幸事。任溶溶生于斯长于斯,当然承续了中国文化的"载道"传统。在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其间的"载道"意识。这方面,他与我们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没什么两样。但我想说的是:第一,任溶溶是一位天生的、难得一遇  相似文献   

5.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书目》2010,(3):7-7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洛·斯戈隆日前去世.享年79岁。他的葬礼近日在意大利乌迪内市举行。斯戈隆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著有30多部小说、3部短篇小说集、3部意大利弗留利方言小说,以及多部文学和艺术评论集。斯戈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满怀真挚情感,曾多次到中国旅行。他的两部著作《春蚕吐丝》和《第十三夜》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相似文献   

7.
理斯曼对媒介技术与社会性格关系的论述,虽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时常被提及,但似乎仍然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将通过两种方式进一步探讨理斯曼的这一论题,一是系统阐述和批判性评价理斯曼对于社会变迁、媒介技术与性格类型及情感控制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媒介技术与社会性格只是这一分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二是将该书置于社会思想史的脉络之中,比较理斯曼和埃利亚斯、波兹曼关于相似论题的不同观点。在数字媒介时代,重读《孤独的人群》的意义在于,从社会变迁与媒介技术相结合角度探讨特定人群的性格类型和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兴建 《青年记者》2012,(16):30-31
我是一个有藏区情结的人.也许有人会问,藏区情结是什么,那就是每当你看到那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湖,尽管你还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却想立刻把胸怀敞开,把这一切美好都"贪婪"地"据为已有"的那种冲动.对我来说,两年零十个月里25次进藏、川藏线跑了5趟,是我引以为豪的经历……然而,并不是每次进藏区都那么轻松.  相似文献   

9.
西伯利亚的寒流在风雪高原肆虐。位于帕米尔高山峡谷之中的达木斯山乡,寒流顺沟而下,更是奇冷无比。达木斯人冬天不敢笑,因为天太寒冷,一笑嘴就裂口出血。冬天,达木斯山乡听不到笑声。可是,1987年11月26日这个寒夜,纷纷扬扬的大雪,还有那呼啸的寒风,都没能掩盖住从乡长塔西·斯地克家院内传出的欢声笑语。瞎眼老人阿西木,倚靠在炕头,倾听着寒风送来的笑声,捋着齐胸的白胡子,咸慨地自语:我老汉活了80年,还是第一次在寒夜中听  相似文献   

10.
《时要字样》为敦煌残卷,凡存三个写卷,即斯6208号、斯5731号和斯6117号。斯6208号计三页,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分类抄录事物名称的字书残页,后一部分即本书残页,首行题"新商略古今字样撮其时要并引正俗释下卷第□(三)",所有皆去声字;斯5731号共两页、39行,前14行为去声字,后25行为人声字,入声字前题"时要字样卷下第四"。《时要字样》与《新商略古今字样撮其时要并引正俗释》系同书异名,而斯5731号与斯6208号为同一个抄卷断  相似文献   

11.
<正>从"北漂"到"沪漂"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我也是个新上海人。我的家乡远在甘肃,父亲是西北人;上海是我母亲的故乡。因为父母工作都忙,我从小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小学中学都是在上海读的,直到1984年高考前夕才回到家乡甘肃。上海于我而言,可谓生于斯,长于斯,是比自己故乡更亲切的地方。高考成绩优异的我,以当地高考状元身份,于198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当我大学毕业时,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刚刚起步。因为看到了计算机行业的无限前景,就一心想利用所学,在北京搞出点名堂。于是,我留在了北京中关村,开始编软件、开电脑贸易公司,照现在流行的讲法是当北漂、搞创业。因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产生的个体原因、组织原因和结构原因,并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出自《诗经·大雅·皇矣》。关于这几句的解释,古注主要落实了"省""兑"等字的解释,并从整体分析句义,而对于关键词语"斯""拔"都没有单独解释。今人基于古注,对《诗经》中的"斯"字解释纷纭。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借助其他的文献用例对今人的常见注释进行了分析,认为此处的"斯"应为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协调诗歌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校对人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一样,在职业生涯中也会遇到"职业高原"现象.校对人员的"职业高原"现象会对图书的编校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组织管理者和校对人员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克服校对人员的"职业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春节前夕,杨浦区第八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施忠民兴奋地告诉我:"去年12月,拉孜县实现脱贫摘帽,提前完成了中央、西藏自治区和上海市委赋予的扶贫任务……"闻此喜讯,我感慨万分,在那雪域高原学习、工作、生活一千天的峥嵘岁月,顷刻浮现眼前。往昔虽已远去,但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向往神鹰,情系高原  相似文献   

16.
征服     
朱学东 《传媒》2004,(5):1-1
2500年前,裘利斯.凯撒一举平定了小亚细亚本都斯王法那西斯的叛乱.这个强悍的罗马人骄傲地向元老院宣告:"我到来,我看见,我征服".  相似文献   

17.
8年前评河南十强时,斯美特在河南面业销售额排在第八。现在斯美特排名全国第五。五年前斯美特的销售额相当于康师傅的1/23,今麦郎的1/10,白象的1/6;2008年斯美特的销售额相当于康师傅的1/8,今麦郎的1/3,白象的1/2。斯美特持续的增长,持续的盈利被行业称之为"黑马"。究其原因,"斯美特现象"的产生则源自于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运用聚焦营销的战略和战术,才得以在竞争激烈的方便面行业得到快速、稳健的发展。本期月度大案将详细剖析斯美特从4亿到18亿销售额的独家秘笈——"聚焦营销"。  相似文献   

18.
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现象学" "那三年宛如地狱,历险重重,使我几乎筋疲力尽,不过这部书却也拜其所赐."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在他的系列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间》的第三卷《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的"告读者"中如是说. 1996年出版了第二卷《迷失方向》之后,斯蒂格勒应邀出任法国音像研究所主任,1999年离职.由于这三年的经历,改变了《技术与时间》的内容和出版次序,于是就有了2001年出版的这部第三卷.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成长过程中的"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存在形式及其危害,进行了详细描述、科学分析和系统论述,指出了如何克服"职业高原"现象的发生,以及如何应对"职业高原"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出生于湖南的我,进入新华社青海分社。短短四年,青青草原,雄浑昆仑,茫茫雪域,瀚海戈壁,留下我的身影。青春在高原燃烧,而高原,同时也给予了我成长的沃土。书写青海的大美画卷能成为记者一直是自己的梦想。从学校毕业,我投身了青藏高原的怀抱。初到高原,曾经有一段工作的茫然期。由于工作不得要领,我的稿件时常被毙。当时领导对我指出,当记者不能浮光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