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类型及其保护的方法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档案 ,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 ,骨是指牛的肩胛骨或其它兽骨。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 ,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甲骨档案的保存采用窑藏法 ,即所谓“登于天府”。甲骨档案主要出土在宗庙建筑右半穴或地下室的圆窑中 ,窑深一般都在2公尺左右。金文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 ,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 ,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金文档案的保存也采用窑藏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媒体报道了不少的“一元钱抢劫案”,标题制作都不够严谨。比如,南方网(2002年1月24日)的《抢劫一元钱也要进监狱》,2003年9月22日大洋网上据称来源于华商报的《陕西一农民冒充警察抢一元钱被判10年刑》,2003年10月26日东方网《三人抢劫物品仅值一元被判徒刑并处万元罚金》。  相似文献   

3.
赵雪峰 《新闻三昧》2008,(1):105-105
先从报上拎出两则标题:“点击高不高标题很重要”(《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27日);“网络新闻标题夸张化面临法律阻击”(《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1日)。  相似文献   

4.
盛新华  田琳 《新闻界》2004,(6):89-90
一、引言。用疑问句来做标题的情况在报纸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其结构、语义、语用方面很有特色。为了下文叙述的方便,凡报纸标题用了疑问句的称“标题疑问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疑问句称“通常行文中的疑问句”。我们对2003年《人民日报》和2004年7月5日的几份报纸的部分标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标题疑问句的应用仅次于陈述句。  相似文献   

5.
标题中的“悬念”好的标题不但会使你如品香茗,余味不已,而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你非把全篇读完不可。这些标题所以有如此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标题时不直接说破,而是故意留一手,卖关子,打埋伏,藏迷设疑,逗起悬念.在标题中设“悬念”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反常法。如《“破罐子”能修,“出窑砖”可变》、《冤家路宽》、《鸡毛终于飞上了天》、《沉到河里的砖浮起来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7.
《工人日报》1998年2月8日,星期刊一版“生活一隅”栏目中一篇题为《刘家义务修伞四十年十万》的消息,其标题令人费解。《刘》作为一篇消息的标题,其中“四十年十万”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看其内容才知:“在赣中永丰县城恩江镇,年逾七旬的刘崇信、胡莲英夫妇近40年来义务修伞十多万柄,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在标题中用“四十年十万”又怎能让读者明白呢?况且此标题从语法上分析也不通顺。因此,笔者认为《刘》不能做标题,不妨改为《刘家义务修伞》更为简炼,或改为《刘某  相似文献   

8.
一、“A:B”式报纸标题及其研究概况“A:B”式报纸标题指的是带有冒号的报纸标题,A、B分别代表冒号前后的内容。在“A:B”式报纸标题中,A既可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可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1)斯里兰卡:“狮子国”的遗产(《文汇报》2006年5月4日第8版)(2)黄霜:笑傲文化江湖的不羁才子(《参考消息》2004年11月30日第13版)(3)贷款利率上调:2006年宏观调控第一炮(《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8日第7版)(4)国资委出新规: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持股解禁(《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C17例(1)一(2)中的“A”是体词性成分,例(3)一(4)中的“A”是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广东新闻传媒运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写出一批力作。如《羊城晚报》1994年5月21日头版头条、主标题为《酒楼物价:神仙数?》的报道(下简称酒楼》),《南方日报》1994年12月1日头版、主标题为《这里的黄害何其猖獗》的报道(下简称《黄害》),《羊城晚报》1994年12月3日第二版、主标题为《长夜里,这群潇湘卖花女》的报道(下简称《卖花  相似文献   

10.
离它远点好     
据台湾《雷声》周刊刊载的一篇文章透露,在国民党《中央日报》担任过半年“代理总编辑”的朱宗轲,动不动就要修改下属编辑的标题,以显示他“有学问”,但常常改错,以致弄得人啼笑皆非。有一次,大约是1980年10月10日,一位编辑拟了这样一个标题:《国庆活动高潮迭起》,到了这位“代总编辑”手里,大毛一挥,把原来的标题改成《国庆庆典活动/高潮不断迭起》,“国庆活动”中间还要加上“庆典”,  相似文献   

11.
(一)在消息标题的制作上力求形象化。如《文汇报》1980年9月19日发表的《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湖北日报》1985年7月3日发表的《请消费者为“荷花”洗衣机“拿脉问诊”》;《工人日报》1980年10月24日发表的《20台“飞人”缝纫机台台“飞”进领导家》;《大众日报》1980年2月29日发表  相似文献   

12.
在报刊和其他媒体上经常见到“揽胜”的字眼。比如1996年12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九州神韵”栏目播出的一个节目,屏幕上打出的名称是“西湖揽胜”;《求是》1998年第一期封面刊登了一幅油画,标题写的是“揽胜”;《河北日报》2000年5月23日第6版一专栏名称为“燕赵揽胜”。就连语文类刊物《语文知识》2000年第一期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将标题写成《谜语诗揽  相似文献   

13.
为司马夫子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河报》2003年12月6日刊载一则消息报道,标题是《考古专家“叫板”司马迁,惊天发现为楚霸王平反》,大字副标题是《项羽火烧阿房宫?误传!》。中讲到:“……人们便从《史记》中得出阿房宫毁于大火,而项羽是纵火之人的结论。”我一直把司马迁当做档案人员的老夫子崇拜,自认“司马弟子”(仅指档案工作)。现在既然有人向司马迁“叫板”,我就想为夫子辩上几句。当与不当,且由它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1月14日,《三晋都市报》在一版头条显著位置,用“74岁四川籍志愿军老战士吴国潮投书本报,寻找山西的老战友和大同的支前群众——”作引题,刊登了两篇稿件和两幅照片,标题为: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20日至2002年1月20日,《今日早报》开展首次好标题评选。几经上下,最后确定了26个好标题。编委会于1月31日进行了早报标题专题研讨活动。在评选和研讨中,大家感到,与一张创办一年半的报纸相呼应,早报的标题是“有意识、有势头、有差距、有潜力”。不少标题或含蓄(如《心是换了,可我心不坏》),或出跳(如《杭州市人大决定有关人事任命/茅临生代市长议案昨提交》),  相似文献   

16.
沈平 《今传媒》2003,(1):20-21
《陕西广播电视报》2002年10月23日刊登了本报记者小溪对来陕讲学的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博导的“独家专访”,介绍了陈博导对陕西作家及作品的看法,标题是《陕西文坛耐不住寂寞》。笔者在2001年10月19日的《西安晚报》上就看到过类似的一篇专访,标题是《陕西文坛太不甘寂寞了》,除了标题稍有改动外,内容和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1985年9月17日有一篇题为《心里要有“李鼎铭”》的文章,内容是说要尊重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李鼎铭这个名字人们是熟悉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提到他,因而标题中借“李鼎铭”来代替“党外人士”,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这种人名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消息、通讯、言论等文体的标题中屡见不鲜。标题中人名借代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古代文艺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名借代。《民主与法制》1985年第一期有个标题:《现代“刘兰芝”坚强起来了》。刘兰芝是古乐府诗《孔雀东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一家报纸在2005年11月30日第三版登出一则消息,标题是《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令人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北京一家都市报在11月11日A39版刊发一则消息的标题是:《国足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还有一家地方日报12月14日B1版头条通版醒目的标题是:《南京拉响警报纪念南京大屠杀68周年》。第一个例子的消息在最后一段写道:“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天被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定为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日。”第二例标题中的“大屠杀纪念馆”,大家也都知道其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19.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制作好标题,有许多学问,恰当地运用古诗作题,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几年全国评选出来的好标题中,有不少是同古诗“攀亲”的。如何恰到好处地把古诗运用到标题中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引用所谓引用,就是把诗句原封不动地搬来作题。如:“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1983年被评为好标题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人民日报》6月4日),原是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一句。高诗本意是对友人的慰勉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的个别报纸,在报道中将我国与香港合资的企业称为“中港”或“中外”合资企业。如:《人民日报》1992年5月21日一版,在《新闻简报》专栏内刊登的一则简讯,其标题是“中港合资组建一级房地产公司”。《山西日报》1992年5月7日,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山西太原橡胶厂与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兴办双喜轮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主标题是:“中外合资双喜轮胎工业股份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