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典故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各民族文化又各具特色,因此在典故翻译中势必会遇到文化移植障碍。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典故的来源及其在目的语中的对应情况,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的翻译。本文着重从英语典故汉译的角度,通过具体实例来探讨这种文化差异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难度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翻译界得到普遍的好评,其中对典故的处理技巧有其独到之功。对许译唐诗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做出分析归类,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可鉴之资,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高巍 《文教资料》2006,(18):124-125
英语典故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难点之一。在翻译时,应该注意英语典故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目的语中的对应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地翻译。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典故汉译的6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对等是翻译研究中最具争议概念之一,是翻译的最终目标。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对等的过程。直译法、意译和替代法是在遵循翻译对等理论的基础上达到来源语与目的语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5.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达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迭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7.
论许译《唐诗三百首》典故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难度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翻译界得到普遍的好评,其中对典故的处理技巧有其独到之功。对许译唐诗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做出分析归类,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可鉴之资,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不断涌入国际市场.而商品品牌的翻译的成功与否则成为产品是否能占领国际市场,顺利推行品牌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商品品牌的翻译必须注意文化差异.翻译时要考虑品牌的文化意蕴:考虑民族心理和联想意义,选词要符合当地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充分利用译入语文化典故.品牌的翻译常用音译、直译、意译和音意结合等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唐诗中典故的运用往往使得作品文采飞扬,典故往往"言在典中,意在典外",如何有效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源语中典故的隐含意和文化内涵而又能保持源语的味道是典故英译的关键。本文试图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去解释唐诗典故的英译,提出了四种翻译唐诗典故的翻译策略,关联理论为典故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比较对英汉成语的认识及其来源,结合丰富的译例,从成语翻译的角度深入分析直译、意译、借译、仿译等各种翻译方法的应用。说明成语翻译的总原则在于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源语文化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对于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典故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语言浓缩的精华。英汉典故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义和浓厚的民族色彩,所以对于英汉典故的研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重视文化的传播,从而加强中西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4.
典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简洁的形式,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很难在译出典故内容的同时再现其形式。以当代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为框架,从意识形态和诗学的角度比较《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对原文典故的翻译,可以看到,在文化信息的重压之下,出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译文读者的考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典故作了一定的调整和重写。  相似文献   

15.
用典是南朝骈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受到诸多文论家的肯定。南朝骈文中的用典之多可谓蔚为大观,它经历了由宋至陈日益圆熟的发展过程;用典可起到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增强形式美等艺术效果;用典分为事典和言典两类;用典之习与南朝重形式美的审美标准及重才学的社会风尚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往认为跨文化传播主要受译者主体性指导下的翻译影响,但是翻译受译语读者和原文作品限制,必须在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相互影响。严复《天演论》翻译从语言形式、意释典故和按语等方面进行意译,反观其翻译背景,主要受跨文化传播影响。这种功能翻译虽然达到了译者目的,但是过度意译却不利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习语,也构成了习语翻译上的障碍。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等值翻译理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跨越文化障碍,实现翻译的等值。  相似文献   

18.
诗歌典故的翻译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李白诗歌用典较多又富于变化。早期译者对于李白诗歌用典的翻译倾向于转换与省略。在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重视的今天,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应该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19.
含人名典故文化信息丰富,英译时在理论及实践上有过度归化或过度异化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本文以交往理性为理论指导,以含人名典故为研究对象,提出含人名典故英译应强调文化保真,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主,以音译、直译的翻译方法为主,对促进中华文化和英语文化平等的交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