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林语堂与世界文化》(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冯羽著),是一部新颖独特的“林学”专著。它不仅是笔者所见唯一一部以中日文双语所写成的学术著作,也是著者多年在海外游学并始终如一钟情于“林学”研究的心得与结晶。记得有学者曾经指出,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类似于“精神遇合的偶然性”。仿佛不是我们选择了题目,而是题目选择了我们。就像是遭遇了某种宿命,我们被纠缠上了,命中注定地与它撕扯不开。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断地在寻找着隐藏在深处的某种不单可以描述而且可以论证的东西,即通常…  相似文献   

2.
说起“后现代”这个词,见仁见智。学者为它写了无数的学术著作,娱乐工业的操刀者对它进行了各式时尚包装。老百姓对它却还是云里雾里。如果有哪位学者肯在百家讲坛上讲讲后现代,结合学术与娱乐,真不知道会说成什么样子。正在这个时候,看到晓苏的《金碗》,不禁让我茅塞顿开——一部通篇毫无后现代气息的作品,却最好地诠释了后现代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其学习目标与内容第(3)点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所以高中阶段必须完成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但高中生所处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个体不同,其语文学科素养必定不一样。所以对同样的一个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要求、学习情况及结果必然会有差异。只有给予学生适切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既完成学习任务又促进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下面就以教材要求的《乡土中国》为例进行论说。  相似文献   

4.
《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是台湾学者胡晓真以明末清初的女性弹词小说为研究对象,追溯中国女性叙事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通过对弹词小说的文本解读,探析近代江南繁荣的才女文化与女性文学的关系,思考女性在弹词小说创作与流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女性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从父女关系这一视角对这部女性文学著作进行简评,透过女性弹词小说所呈现的复杂的父女关系窥探女性话语之下的晚明时代变局。  相似文献   

5.
约翰·邓恩代表了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巅峰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李正栓教授的《邓恩诗歌思想与艺术研究》对邓恩进行了全景式的新探索,全方位梳理总结了国内邓恩研究的新成就,提出了邓恩研究的新思路,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邓恩的作品,深刻挖掘了邓恩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是目前国内邓恩研究比较全面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6.
《野草》历来以其艰深隐晦吸引着学者们执笔与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感应。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刘彦荣的学术著作《奇谲的心灵图影——&;lt;野草&;gt;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讨》,则于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展示了又一独特亮丽的风景。这本论著,注重从意识与无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野草》的创作缘起,于传统研究方法外  相似文献   

7.
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向审美者显现自身,但这种显现相关于审美经验的生成。针对作品的审美活动,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的相互生成。审美经验的传播就是审美经验经由媒介所发生的交融,但传播媒介在显现作品和艺术时,又遮蔽了它们自身。只有不断地去蔽,才能让艺术的本性与存在相关切,从而让审美经验生成生活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众文学飞跃发展,而学术著作发展则步履维艰。如何让学术著作贴近更多读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单纯的强调学术著作的严肃性而忽视学术著作某些门类应该具备的通俗性都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野草》历来以其艰深隐晦吸引着学者们执笔与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感应。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 0 0 3年出版的刘彦荣的学术著作《奇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讨》,则于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展示了又一独特亮丽的风景。这本论著,注重从意识与无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野草》的创作缘起,于传统研究方法外另辟蹊径,兼顾微观分析与宏观把握,构筑了“奇谲的心灵图影”。正如书中提到的,《野草》措辞的含糊使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世纪性的“文学猜想”。而本书即是从诸如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符号学等领…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位观察视角与局内、局外的身份认同是学者进入田野后需要处理的自身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涉及田野伦理。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以理论来源、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为主,而对其在个案中的反思与反思个案中的研究着墨不多。文章以南高洛音乐会的田野考察为基础,认为无论是主位的在场体验,还是具备双重音乐能力之后的实际操演以及客位的理论思索,都使得学者不会仅仅是上述角色之一种。因此,在田野中避免单纯的视角界定与角色划分,践行田野伦理的基本规范,做到双向的"无害"将有助于理论化的呈现所观察到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什么学科,其诞生的第一前提就是自身独特的对象。而以什么样的方式理解自身的对象,则直接影响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的进程。高等教育学怎样认识自身的对象,同样与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进程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学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从教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了。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理解自身对象的方式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教授说过:“现时以‘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不少人看来,科技与人文天然就是对立的,因而他们便对数字人文抱有偏见。毫无疑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数字人文带给我们的研究诸多便利,使我们摆脱了繁琐的资料追踪和检索,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思考和理论阐释。用于世界文学研究,大数据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我们得出世界文学发展的概貌,这已被美国学者莫瑞提提出的远读方法所证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远读方法的运用虽然有自己的长项,但在具体深入研究世界文学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时,还必须辅之以细读方法,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总之,数字人文并没有截然排斥人文,特别是那些文化和美学含量很高的优秀文学作品和人文学术著作,它们都是优秀的作家和学者倾心创作出来的,任何才华稍逊于他们的人都无法替代他们。翻译也是如此,即使机器和人工智能翻译也不能取代高级的文学和人文学术翻译。理想的文学研究应该是将远读与细读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因为科技与人文本身就有着某种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在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出版上不遗余力,推出了多套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系列,成为国内出版高等教育学术著作较多的出版社。据了解,我国高教界已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已经能够阅读英文原著,从原著中获得对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高等教  相似文献   

14.
《阐释与建构——张爱玲小说解读》是青年学者布小继的新作,这部著作在通过"人"去解读张爱玲小说和"知人论世"的研究方式两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这些尝试在让文学研究更靠近文学、摆脱各种理论桎梏、树立自身的研究方法上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路,而这些新的思路在匡正当前的一些研究弊端是大有裨益的,这是一种回归文学本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晚清学者孙诒让的诗文集<经微室遗集>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解读文本来挖掘孙诒让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情感构成孙诒让诗歌情感世界的主旋律,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伟大学者的人品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研究中的“怪”现象描述“为学不作媚时语”、“文章不写一字空”,这些年在与部分专家、学者接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所谓专家、学者令人奇怪的研究现象,他们不仅“媚时”,而且还“写空”。他们在生活中的所做所为听起来匪夷所思。比如:一些研究德育的学者,自身德行却不好,做人、处事不以德为指导,受到“缺德”的非议。一些研究教学艺术的学者,课堂教学却没艺术,教学效果一塌糊涂,要不是学生碍于面子与纪律不允许,早让弟子赶下讲台了。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评估既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和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现代教育情境中,对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研究是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这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和大学自身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继平博士倾多年之力推出的《颠覆与创新: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研究》一书,是一部有深度思考的学术著作。该书有效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科学院蓝建研究员等八位学者共同撰著的《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一书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进程中,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借鉴的、信息与研究角度都非常专精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0.
陈志扬 《语文知识》2009,(2):66-69,79
元明清文学史宜采用分体形式讲授,讲授中应强化戏剧、小说的文体比重。同时必须做到点与面的结合、作品与史论的结合,让学生明白文学史讲述与文学史学术著作、文学史讲述与文学史原生态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