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甲午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在黑龙江移民实边政策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移民多集中于腹地,而瑷珲、兴东及呼伦贝尔等沿边地带则依然人烟稀少、荒凉如故.  相似文献   

2.
章鸿昊 《大观周刊》2011,(39):267-267
汉武帝时期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于此同时,汉武帝还多次移民,充分认识到开疆拓边与守疆治边并重性。武帝在“开边”的同时还加强“治边”,而移民实边就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并且汉武帝移民实边的政策与边区的军事发展、边伤建设,相配合对匈奴的作战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从汉武帝移民实边与边防建设的角度,进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3.
<正>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民国时期,东北地方当局继续实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的政策。辽宁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移民和开发计划》,制定了《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并实施了一系列安置和救济移民的措施。然而,由于清末以来,东北移民绝大多数进入了东北南部地区,因而,民国时期辽宁省可容纳  相似文献   

4.
一、民国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1.晚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政治腐败,财政困窘,军备废弛,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这种情势之下,清廷对爱新觉罗氏"龙兴之地"的禁封和解禁之间就形成了矛盾.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政策,积极推进移民事业的开展。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的移民和土地开垦进入了高潮时期,耕地和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政策,积极推进移民事业的开展。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的移民和土地开垦进入了高潮时期,耕地和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高强 《兰台世界》2008,(2):61-62
在甲午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在黑龙江移民实边政策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移民多集中于腹地,而瑷珲、兴东及呼伦贝尔等沿边地带则依然人烟稀少、荒凉如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清政府颁发上谕,正式宣布东北改制,在奉天、吉林与黑龙江建立行省制度。东北改制之后,尤其在《黑龙江沿边招民垦荒章程》出台前后,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中心西迁,加之由于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爱国心的驱使,大量难民随之西迁.另外,国民政府也组织了大规模企业和高校的西迁,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潮流.人口作为社会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的变化会引起社会结构诸多要素的变化和发展,人口迁移通常被视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战时入陕移民群体人手,探讨战时移民对陕西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以期对当今的移民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付新  张云 《兰台世界》2013,(30):13-14
清代新疆屯垦创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乾隆时期,并且移民实边与屯垦活动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新疆屯田移民,来说明这一时期新疆屯田移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近代法国海军殖民地部档案和相关史料,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桂越边境烟土走私猖獗是广西省内外的各种政策、传统习俗因素等原因造成,并深刻影响了晚清民国时期广西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五、祥云边屯文化的基因——村落贫民出生的农民明朝皇帝朱元璋,用“洪武调卫”规模空前的“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大师之笔,使得内地汉族大量涌入云南,移民遍布云南各地关津要隘,汉族从此成为云南人口最多、生产技术最先进、文化内涵最丰厚的主体民族,彻底改变了“彩云之南”的命运,让“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不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2.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近代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向东北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移民政策从20世纪初开始,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历时长达40年之久,历经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移民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传罕见,同时也给东北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土地被强行掠夺,房屋被毁,家园不在.日本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许多贫苦农民被剥夺土地后走投无路,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抗暴斗争.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也对日本的移民侵略进行了有力的武装反抗.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奉天省地权转移速度大大加快,其动因主要源于土地清丈和移民垦殖。土地丈放促使土地所有权的下放转移,而移民垦殖则是对下放转移的土地所有权进行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4.
根据12月8目的消息,2003年底动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造成河南、河北、湖北、天津和北京5个省市的40.2万人口迁移,其中河南境内的移民和征迁群众共计21.1万人,移民工作已于11月16日正式开展。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奉天省地权转移速度大大加快,其动因主要源于土地清丈和移民垦殖。土地丈放促使土地所有权的下放转移,而移民垦殖则是对下放转移的土地所有权进行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6.
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为了加快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林业资源,开始实施"林业移民"政策。日本"林业移民"是近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移民,日本通过在伪满洲国时期的"林业移民",疯狂掠夺东北林业资源,严重破坏了东北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  相似文献   

17.
吴玉玲 《兰台世界》2017,(15):112-114
晚清至民国时期曾出现了一个旷日持久、规模较大而又鲜为人知的山东移民迁徙陕西关中的现象。此次山东移民迁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迁出地、迁入地的实情及组织者的有力推动三方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晁错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内史、御史大夫等职.《隋志》著录《晁错集》三卷,后志失载,散佚已久.本次钩沉工作,得其疏、策、文十六篇.这对于晁错重农抑商、移民实边、进言削藩等治国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同一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同时具备人口大量迁入与外流特征者较为少见。清代的镇番县则是人口迁入与移出皆十分明显的地区,移民色彩极为浓厚。清前期,在政府经略西北的大背景下大量内地移民移入本县,成为该县人口的主体。清中后期,在政府号召移民新疆、土地及水源不断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该县又成为人口大量外迁的地区。清代镇番县的移民问题在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历史中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2007年7月,国务院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正式实施,开启了移民后扶工作的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移民所做贡献的认可、热切关怀和切实帮扶。精、准、实地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是广大移民工作者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而完整全面收存好移民后扶至今及以后的文献资料,客观如实记载和反映移民后扶工作光辉历程,充分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样是移民后扶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