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词中有很多写到落花的词。落花意象以其“伤春”与“伤逝”的凄美之情触动人心,它们寄寓了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和追求。男性词人从男性角度看落花、男性词人以女性角度看落花、女性词人从女性角度看落花,使得宋词中落花意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此外,宋词中落花意象还影响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水”、“花”意象显示了语言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古人以“水”为时间的指代,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无限留恋、惋惜之情。水的流动畅通无阻,开阔、博大、恢弘,表现了古典诗人对自然与人世的特殊感悟。用“花”来暗示春天,花的存在使人快乐,使环境美丽,人们希望它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地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通过落花来传达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叹,也是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人们对“水”、“花”的认知由视觉官能、触觉官能上升到了情感层面。  相似文献   

3.
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可以分析出"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以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瑞学 《文教资料》2009,(18):22-24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伤春"与"悲秋"一样是一个重要且源远流长的表现主题."女子伤春"在古诗词中数见不鲜,而李易安的词作在表现春天主题类型方面体现了更宽广的内涵,其表现模式极具代表性,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其内容、题材更多姿多彩。本文从闺情相思、伤春伤别的题材表象,揭示唐宋"闲愁词"中忧生伤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论落花与伤惜春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7.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8.
春之禅     
春,从汉雨唐风一路走来. 春天有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喜出望外;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黯然神伤;也有张若虚"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相似文献   

9.
在“诗庄词媚”的影响下,宋词在学生的理解中,更多的成为“伤春惜别,离愁别绪”的象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突破宋词的题材表象,从人文角度出发,关照现实,来揭示宋词“闲愁”主题下的“忧生伤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内容丰富,词人在登高题材中或借伤春悲秋来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风对词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宫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对词的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婉曲而绮丽、深情而绵邈的总体风格以及与音乐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词的先声。宫词对词风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结构方式以及与音乐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2.
宋歌妓词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的二十多首宋歌妓词 ,大多抒写了当时歌妓们的不幸人生境遇和深深失落的情感体验 ,抒情浓烈奔放 ,语言浅白直率 ,风格别具一格 ,是宋代歌妓词作繁荣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声调语言,天生地作几近音乐,益于入乐。先秦诗乐相合的“歌诗”,唐代取名士诗句唱入歌曲的“声诗”,传承的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传统。千载唐音听粤腔,粤语素有唐宋音韵古遗。香港作曲家黄沾谱写的粤语歌曲《有谁知我此时情》,歌词是南宋女词人聂胜琼写的《鹧鸪天·寄别李生》,该歌曲以粤语的四声阴阳九调自然化成音乐旋律,实现了声腔与字调的高度和谐。古诗词谱曲应坚持和创新音乐配合汉字的四声及阴阳,乐化字词的声调为旋律,“依字行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中的优秀之作大都将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情理相融的境界。对唐宋词进行鉴赏与研究时 ,应善于从审美观照的角度 ,将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艺术表现手法与词作所体现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及人生意蕴融合在一起 ,更深一层地理解和把握唐宋词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6.
“宝卷”是从唐之“俗讲”宋之“说经”演变发展而成.说唱宝卷包括:唱“头子”;唱“曲词”;说“散白”;念“偈言”;念“佛号”。《五戒禅师宝卷》是由“说经”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改写而成。  相似文献   

17.
享乐人生是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词所共有的主题之一,它体现着及时行乐和追求快乐的情绪。表现享乐的作品之大量涌现不仅与词体本身的文体特征有关,也与受众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主题的存在,固然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它内在的种种弊端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柳永创作了很多歌妓词。幼时母亲的影响,唐宋词的书写传统以及宋代的社会世情都是其创作歌妓词的原因。依据这些歌妓情感心理诉求的方向,可以将其分为真爱痴情型、幽怨感伤型、自我放纵型三种心理类型。从这些歌妓类型中可以探究到柳永笔下歌妓的真实处境,能够还原柳永词中歌妓真实的悲剧人性风貌,探究歌妓生命历程,展现歌妓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而最终失败的悲惨命运。这些歌妓词既是柳永对自己不平人生的书写,也表现出他对下层歌妓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柳永在宋词的发展中是一位标识人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将市井文化、世俗文化与"雅"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碰撞,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展露自己的真情,对词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宋词能够与唐诗并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