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留学生》2011,(8):11-1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海归收入满意度问题广受关注。中国首份《海归就业力度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  相似文献   

2.
话题     
《留学生》2010,(6):6-6
海归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中国新闻网]《世界日报》报道.专家指出,30年后的今天.号称“海归”的前留学生们将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美国之音”报道了华府权威智库布鲁京斯学会4月6日举行的“海归现象”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留学书屋     
《神州学人》2005,(5):43-43
《海归时代》著者:王辉耀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海归”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作者将当代中国“海归”群体置于一个大坐标系,即以始自19世纪中叶绵延至今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为纵坐标,以经济大融合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为横坐标,去观察分析。认为当代中国一方面在继  相似文献   

4.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这次专题报道,编辑部收集了中央和各地政府关于“海归”的优惠政策。这些些优惠政策对“海归”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海归”的出现与这些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的于隸群秘书长,商会王辉耀会长以及社会服务部庄亮部长。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晌打破了中国人固步自封的梦,幡然醒悟的人们开始到大洋彼岸去追寻梦想。从“师夷长技”的呼喊到“百废待兴”时归国的雀跃,再到新千年人们对于“海归”派的艳羡。但是,随着留学作为产业的兴起,更多低素质的留学生开始出现,并被冠以“留学垃圾”称号,“海归”们在经历了辉煌之后走向了尴尬与迷茫。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珩 《文教资料》2010,(10):104-105
本文主要从平面设计中的招贴广告和标志设计两个方向。来探讨我国平面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又对整个当代设计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3,(33):69-69
日前,《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被称为“史上最大海归潮”。调查还显示,“海归”的含金量在缩,77.5%的海归都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蓝皮书还指出,海归收回留学成本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9.
一“夷夏之防”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成为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准则。汉代以后,“夷夏之防”逐渐发展为大汉族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于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外来“挑战”与“威胁”在文化上最终都同化于中国。这样,“夷夏之防”就成为中国自居于万国之上的“中国中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沉淀为支配  相似文献   

10.
萧杨 《留学生》2013,(12):1-1
对于中国海归人才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为何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今日海归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超他们的前辈改革开放以前,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数量非常少。2000年左右,每年回国的海归大约只有两万人、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每年回国海归是27万人,而在出去的40多万人里,很多人未来也可能回归.海归人数的增加,让昔日的“抡手货”不再那么吃香,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归”变“海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在设计艺术发展领域中,“中国元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形式展现于众多视觉艺术作品之中,并通过其本身具有的深刻渊源为现代设计展现了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达出最美的时代信息.目前“中国元素”已是当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也是时代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整体趋势.在设计艺术中要通过对“中国元素”精神的把握和理解,分析其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关系,让“中国元素”融合于当代设计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2011,(7):64-64
为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陶行知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中陶会“陶行知思想与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省陶研会于10月18日左右在南京晓庄学院召开“生活教育现代化”学术论坛,欢迎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发至13801598281@163.com信箱,  相似文献   

13.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4.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媒体刊载文章说,近年来,惹人关注的“海归”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去处——金融界,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一流的金融专家。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盛赞央行行长周小川是“中国宏观领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周小川是“海归”,并被评为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6.
陈宁 《留学生》2010,(10):8-12
有人说,“一部中国留学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百年海归的命运.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命运。”的确,在波澜壮阔的留学史册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一串串闪光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2014,(5):5-5
【留留学】日前,作为深度研究中国国际人才和海归问题的中国国际化智库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详细披露了中国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调查显示,9成留学生选择归国工作,主因是“恋家”。出国费用不低,使得出国深造成本短期难以“赚回本”,但海归们依旧喊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江苏对于海归创业政策扶植力度较高,成为第二大海归创业的钟情地。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2010,(10):6-6
【新华网】海归一直被相亲界奉为“绩优股”.单身、适龄.有结婚意向的海归更是婚恋市场的“紧俏货”。然而,年轻海归一代同样面临着“长期抗战”的境况.“女恨嫁,男未娶”的现象在年轻海归中已不鲜见。  相似文献   

20.
谢婷婷 《留学生》2011,(1):36-36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颁奖台上.象征“腾飞”的红橙两色飞羽标识鲜亮、生动。 中国优秀海归创业人才汇聚一堂,接受祖国授予他们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