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金申 《收藏》2015,(1):148-150
佛造像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甚至有将佛教称为像教的。今天我们翻阅佛教史籍,甚至历代高僧传记,里面关于塑造佛像、绘制壁画、建寺起塔之类的记载极为丰富浩瀚,真有读之不能穷尽之感。在佛教文化圈内,遗存至今的大小石窟、塔庙数量庞大,而流布于全世界的公私立博物馆、私人收藏家以及古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播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派遣大臣沿丝绸之路前往西域拜求佛法、寻求佛经。3年后,大臣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回到京都洛阳。刘庄敕令建一寺,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2008—7—1,图55)。玄奘圆寂,举朝致哀,诏令建寺(图54)纪念。唐肃宗御题"兴教"塔额,寓意大兴佛教。法门寺(牡丹图加印片,图35)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从地宫出土的  相似文献   

3.
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迎牟尼创立了佛教。自此,以经、律、论为内容的释藏,便在亚洲许多国家内广泛传播开来。据称,佛教传入中土,当在西汉末年,并很快盛行于唐代,即而胎生出多家流派。坐落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莲花山下的塔尔寺,就是为了纪念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兴建的。  相似文献   

4.
刘铁 《收藏》2014,(19):114-117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为世界打开了一座宝库。时隔一个世纪的2004年,在陕西铜川耀州区的神德寺塔出土了一批唐、五代、宋初的佛教文献,经过整理共306个卷号。这些文献的出土让我们得见千年以前的珍贵墨迹。古人称佛经为“金经”,下面让我们共阅金经。神德寺早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留给后人最显著的遗物就是一座高达35米的北宋佛塔。神德寺塔为仿木楼阁式砖塔,八面八棱九级,斗拱挑角,雕刻精美,气势雄浑。塔在佛教是供奉收藏舍利、佛经、佛像的神圣建筑,在塔  相似文献   

5.
王静 《集邮博览》2009,(8):31-31
2009年8月2日,中国邮政发行《拉卜楞寺》邮票一套两枚,设计者为邮票印制局设计师姜伟杰。拉卜楞寺,1709年开始修建,他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1982  相似文献   

6.
崇圣寺为唐宋时期南沼大理国皇家寺院,方圆七里,规模宏大,三塔矗立于崇圣寺的门前。主塔名千寻塔,高19.13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小塔均高12.19米,为十级八角密檐式空心砖塔,建于大理国时期。三塔与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像、  相似文献   

7.
刘铁 《收藏》2014,(10):114-117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为世界打开了一座宝库。时隔一个世纪的2004年,在陕西铜川耀州区的神德寺塔出土了一批唐、五代、宋初的佛教文献,经过整理共306个卷号。这些文献的出土让我们得见千年以前的珍贵墨迹。古人称佛经为"金经",下面让我们共阅金经。神德寺早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留给后人最显著的遗物就是一座高达35米的北宋佛塔。神德寺塔为仿木楼阁式砖塔,八面八棱九级,斗拱挑角,雕刻精美,气势雄浑。塔在佛教是供奉收藏舍利、佛经、佛像的神圣建筑,  相似文献   

8.
本刊今年第1期上《塔尔寺》一文,称“班禅行宫”就是小金瓦寺,并配了图片。实际上,“班禅行宫”是指塔尔寺的大法台公署,并非小金瓦寺。 我在获悉2000年部分邮票图稿后,就查找有关  相似文献   

9.
崇圣寺     
崇圣寺在苍山应乐峰下,建于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佑(824—859)时期。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佛像1.14万尊,有“佛都”之誉。为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曾有啦大理国王逊位在此寺出家。清咸丰年间,寺毁于战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唐新 《收藏》2009,(7):90-91
邓州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接界,地理位置优越,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遍布着众多的文化遗迹。 在邓州城区大十字街西南方,原来有一座佛教寺院——福胜寺。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6,(3)
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中首次发表了普陀山法雨寺的一佛二菩萨造像的图片,此像还收进了《世界美术全集》平凡社昭和五年(1929年)版第五卷89图,名为"石刻释迦三尊像"。当年日本学者认定法雨寺造像是南朝齐梁之际的怍品。此后,法雨寺造像历经"抗战"和"文革",至今下落不明。后又有国内研究者陈悦新在《文物》杂志重新介绍此件石佛像,也认为是南朝的石造像(以下简称"陈文")。如此法雨寺造像反复经日中两国的研究者介绍,似乎已成为中外  相似文献   

12.
4月10日《白马寺与大菩提寺》(与印度联合发行)白马寺相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刘庄梦见一位金人在宫殿上空盘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永平十年,汉使与这二位高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刘庄躬亲迎奉。翌年,敕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邮政所,471013)。白马寺为佛教传  相似文献   

13.
朱有仪 《收藏》2013,(10):104-109
佛像是表现佛教教理、教义和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形式,因此古人也将佛教称为"像教"。中国古代历朝佛像不仅体现着佛教自身的发展及演变轨迹,而且因为其受到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使世俗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融入其中,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近20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日趋成熟,古代佛像渐渐被广大藏家所认识,成为独具一格的收藏门类。熟悉央视"寻宝"节目的观众都知道金申。他点评佛像时总是非常具体地解释出这尊佛像的名称、佛经出处、时代特征以及制作风格等,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真赝,所述理由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4.
视野     
《收藏》2012,(8):12-15
河北出土数千件珍贵佛像佛像级别"史无前例"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抢救发掘了一处佛造像埋藏坑遗迹,内部惊现佛教造像近3000件(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相似文献   

15.
邵颖 《收藏》2012,(20):84-85
佛像因其无尽意的境界、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制作,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金铜佛造像在拍卖市场中受到了藏家们的大力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收藏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火焰背光坐像更是拍出了1.23亿港元的天价,令人赞叹。佛像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高古佛像指明清之前的佛像,也称汉传佛像。经过三次大的灭佛运动,所以已经十分少见。常见的是明清佛像,也就是藏传佛像了,现阶段,汉藏结合的佛像成为新宠,主要原因是自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之后,所制  相似文献   

16.
药叉,亦称金刚力士,其图像在国内外其他地方的许多石窟寺中都有。 药叉原为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小神灵,佛教收其为护法神,归属天龙八部之一种,又将其划归为北方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佛教窟寺内图绘这种药叉图像,私意以为其作用不外乎有二:其一是佛藏所说的镇窟护法,如同后来的尊像两外侧和窟寺门口的金刚力士,可增佛  相似文献   

17.
少林寺的历史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中国传教的印度高僧跋陀,下令在嵩山建造少林寺,供跋跎主持,传播佛法。一位名叫僧稠的佛徒,不但天资聪明,学业突出,而且武功出众,是少林寺最先出现的武僧。周武帝时期,佛教受禁,少林寺厄运未能幸免,寺院废毁。至宣帝时,佛教又开始得以恢复。少林寺重新修建,并被更名为陟岵寺。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恢复少林寺寺名至今。  相似文献   

18.
刘沛 《上海集邮》2020,(5):11-11
南普陀寺坐落在厦门半岛南端的五老峰山下,始建于唐末五代,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因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此后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佛教寺院。《南普陀寺》普资片于2017年7月12日发行,在寺内举行首发式。邮资图以山门为近景,以全景鸟瞰为远景,可见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等建筑群,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气势宏伟,错落有序,方寸之间含藏无限风光。配合邮资片的发行,邮政在南普陀寺成立了"南普陀邮局".  相似文献   

19.
笔者十分喜爱收藏门券,且专门收集佛教寺院专题。经过几十年的孜孜追求,倒也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在众多的佛教寺院门券中,有一枚较为少见,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20.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七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上,分南北两处,相距15公里。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均有续凿,它主要代表了北齐一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现存大小佛像4300余尊,并有大量石刻经,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的艺术宝库。北响堂山石窟,原名鼓山石窟,亦称磁州石窟寺,石窟开凿在鼓山之腰(峰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