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红 《家庭教育》2006,(4S):30-31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迷,旁观清”。  相似文献   

2.
刘欢 《现代语文》2006,(11):97-97
在与一些教师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哎,现在的学生真是不懂事,又把好心当作驴肝肺,明明是为他们好,可他们却一点也不领情?”,再去听听一些学生的话:“我们这个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这,要求我们那的,好象我们是他的奴隶似的,一点都不为我们着想。”师生之间到底怎么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师生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是希望自己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出息。既然如此,那么怎么二会有思想上的矛盾呢?我们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爱学生。可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确实是有爱心但学生不领情的。我们认为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比如要求学生这,要求学生那的,更应明确的说出来。作为老师,对你的学生说出你的“爱”,会更能增进师生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4.
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师爱,作为教师人格中最闪光的部分,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双方心理隔阂严重,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育,而且还会对教师的爱心(即使是正确的要求)产生“抗药性”。于是,表扬,被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被学生认为是整人。表扬和批评都成了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具备真正的爱生之情,教育才是有效的。对学生的爱,除了具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具有科学的方法。一、要调整视角差不能用老眼…  相似文献   

5.
陈慧琳 《湖南教育》2006,(10):33-33
一、用爱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生命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途径,生命的潜能就会如喷泉汹涌而来。因此,在教学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传授知识循循善诱,用爱心构筑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课后,我跟学生促膝谈心,跟他们做知心朋友,发现他们的一些毛病和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战胜困难,学生背后都亲切地称呼我“老师姐姐”。  相似文献   

6.
金琴 《甘肃教育》2005,(10):15-15
教师都有一颗爱生之心,但往往有些教师的爱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爱心正确地体现出来呢?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他君子。”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只有奉献爱心,才能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点燃学生自尊。自强、求知、进取之火。那么,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如何奉献爱心呢?1.对学生奉献爱心要有科学的理智,爱而有格,严而有序。真挚的爱心、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德,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在学生看来,教师的拳头和辱骂,表达的感情不是爱,而是恨、是厌恶。但是奉献爱心不是溺爱、偏袒,而应定严相济,爱而有格;对学生的爱必须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的、和蔼可亲的老师呢?我认为,想成为家长和学生喜爱、尊敬的老师,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心。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有了爱,才更容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和耐心。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熊熊的烈火,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它是绵绵的春雨,滋润学生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9.
张建英 《生活教育》2014,(15):42-43
一项调查显示,40%的学生觉得老师不爱他们,但95%的老师却认为自己爱学生。这两组数据引发了一个热点问题:学生为何不领教师的情?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只是爱学生爱的不得法,以为出发点好就行了,没有注意教育方法,甚至简单粗暴,学生怎么会感受到老师的爱呢?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真爱,并"会爱"。  相似文献   

10.
朱老师: 您好。关于您谈到的爱一山教育,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要不要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爱与爱心是怎样在儿童身上发展起来的?儿童在何时开始表现出爱?他们会表现出什么类型的爱?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提问和要求的应变。学生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有时会提出一些令老师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和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否则会影响课堂秩序,并有损教师的威信。例如:在一次单手肩上投篮示范时,教师示范失误,球未中。有同学提问:“老师,你教我们的方法怎么投不中呢?”这时,教师一定要镇定自若,切不可惊慌失措。教师将错就错,说:“这个同学提得很好,刚才我是故意做的,这是我们平时常犯的错误。大家注意,我再示范一遍。”通过正误两者对比,学生学到了正确的出手动作,且印象深刻。   对学生爱“…  相似文献   

12.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都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作为教师,如何把心灵教育做好,让爱走进孩子心中呢?  相似文献   

13.
怎样才能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使自己无愧于“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以心换心,从感情上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学生,这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北宋张载指出:“教之不受,强告而无益”。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与他对老师的感情是成正比的,而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陶行知先生恪守的信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们教师应有的高尚品格。只要凭着一颗爱心,哪怕一个…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2012,(3):46-53
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老师“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5.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精神力量,是教师必备的情感素质,也是促进教育优化的重要条件。要将融融的师爱洒向每个学生,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以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一个学生如果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这不仅有利于他形成爱老师、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的情感,使他对人生充满希望,而且使他更容易懂得并相信人与人之间和谐而真诚的关系,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爱,特别是那些暂时落后的同学更需要师爱。我班曾有一个男生,经常惹是生非,跟人打架,…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能带出一个好的班级来。反过来,一个好的班级,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和灵魂,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优秀的班主任到底有什么秘诀呢?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或者优秀的班主任呢?我觉得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爱心和耐心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全心全意地关心、爱护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用一颗爱心去感化教育他们。对学生的爱,学生是能体会到的,只有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关心、爱护他们,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或手段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是未成年人,意志力比较薄弱,即使他们认识到了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可过一段时问仍可能再犯,因此我们必须有耐心,不能急躁,不能报一劳永逸的幻想。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爱。有了爱心,学生才能与教师心与心的交流,和谐、融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了爱心,教师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有了爱心.教师将不再孤单,在漫漫的教学生涯中,学生将是教师最好的朋友;有了爱心,祖国的花朵在园丁的培育下将茁壮成长.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这都说明爱的力量之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去爱学生?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小君: 你来信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赞同《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的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是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一方面,他们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从感情上缩短师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爱又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越加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也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笔者听过很多老师讲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遇到学生答对问题或某方面做得好时,教师均给予了不同形式的鼓励,让学生拍着各式的节奏鼓掌就是其一,但遗憾的是,很少见到哪个教师“亲自”为学生鼓掌。问题看来很小。殊不知,如果教师能亲自为学生鼓掌,学生心中会多高兴。为什么老师的手拍不起来?也许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那是孩子们的把戏,总应该与之有一定的距离。也许那只是哄哄孩子而已。说到底,也许眼中还没有学生,不爱学生。不爱学生,爱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对学生没有爱心,教育就会脱离主体,教师成了绝对的课堂主导,这也是几千…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53):171-172
师爱,就是热爱学生,教师怎样爱学生,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师爱,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老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最广泛的爱,老师要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老师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急躁,要充满爱心,以诚相待,对症下药,多启发引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爱相伴,一定可以让孩子充分信任你。教师只有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