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逆反心理治疗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印 《班主任》2004,(2):29-29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班主任应在了解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总结如下十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排斥、抵触、厌恶等反常情绪。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纠正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现象一一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不但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害,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或组织者按一定的目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人们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初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阶段,作为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找出产生此心理状态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转化工作,这已成为我们工作议程中不…  相似文献   

4.
周江云 《成才之路》2009,(16):21-21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  相似文献   

5.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学生感情失控,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要求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较多,教师应注重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容易导致学习退步,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与家长感情疏远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周围刺激所产生的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和行为倾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违背常规和定势的反常心理活动。即当教师用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对学生中不良思想进行诱导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 1.婆妈唠叨、效率低下 有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或问题行为。进行冗长、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由于唠叨过度。学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不仅老问题未能解决,反而产生了新的课堂管理问题和“病源体传染效应”,增长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和厌烦情绪。也使自己成了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10.
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同常态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如有的人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身处逆境表现出的积极抗争。逆反心理更多地表现出它的消极作用,它是一种与正确教育相抵触的心理定势,本文所述的逆反心理即是指这种消极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很多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方式和程度有差异,但给中学生健康成长构成障碍,给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甚至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当主体对客体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思想、行为等的引导、控制、纠正时,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 逆反心理人皆有之。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存在。例如有一只箱子放在那里,本来并不引人注目,但如果有人叮嘱千万不要打开,结果大家就产生非要设法打开看个究竟不可的心理。这是探索性的逆反心理。又如有的人对某件事本来并无反面的观点,但当别人一再宣传其正确观点时,他却偏要唱反调,以此而感到某种满足。这是认识事物的对抗心理。再如有的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来并不怀疑,但如果把优越性绝对化了,并把资本主义讲得一无是处,他反而要讲资本主义也有优越性。这是政治观点上的逆反心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辽宁外国语师范专科学校唐令忠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实事求是自我教育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与众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和行为倾向。青年是逆反心理的主要体现者。逆反心理并...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其心理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反应情绪。类型自尊型独立型自尊心强,自我评价过高,思想与行动不愿受人支配,对任何刺激其积极性的言行、表情都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对抗式的消极反应。表现特点独立意向过强,讨厌外界强加于自己的思想或观念,特别反感统一的教育模式。为了摆脱他人的束缚,故意表现出逆反行为。小学生逆反心理主要类型及表现特点怎样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在做小…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又称为爆发型或者冲动性人格障碍。它是以口头或者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对抗心理往往表现为一种情绪上的敌对,它比逆反心理更具反抗性和破坏性。情绪的痛苦和愤怒,常常表现出攻击行为。或直接攻击,即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怒目而视,言词激烈,甚至挥舞拳头;或间接攻击,即不敢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或者对造成挫折的人还不清楚,于是迁怒于人,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初中生对新事物有很浓的兴趣,可是,一旦他们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逐渐消逝,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和烦闷的表现。逆反心理在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我的体会。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今学生难教”,这是不少教师的共同感受。这“难教”两字不仅指教师难以教学生学好知识,更主要的还指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难做,其潜台词是“当今学生不听话,不服教”。学生不听话不服教的根本思想原因是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于某事物或行为所产生的一种负向反应。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绝对化(非黑即白),过分自以为是,但常常“眼高手低”;常表现出一些对抗行为如:爱唱反调,对老师、长辈无礼貌,喜欢捉弄别人;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破坏行为等。这种心理在当今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就是教师工…  相似文献   

18.
闫进伦 《成才之路》2010,(32):64-65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脾气倔强的学生专跟教师"作对"。学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却不理睬,偏要那样做;犯了错误后,你对他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他不但不听,反而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跟你唱对台戏等等。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是指一种较为稳定的、对外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的或相反的情绪体验的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因其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定式的作用,他们总是排斥和拒绝特定教育情景下的外部信息,总是出现与常规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既有自身发展的必然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作用。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育者真正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或目标都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和受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20.
一、逆反心理作为客观存在的学习现象应予以辩证分析。从含义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脱离习惯轨迹和定势而对外界刺激采取抗拒反应的心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情感淡漠、心理失衡、生活代沟、人际关系困惑等盲目躁动行为及矛盾无适的思想倾向;在学校里,学生不喜欢同老师交往、注重感性轻视理智等,也都是逆反心理的苗头。但一般说来,在不加限定的情形下,逆反心理主要用于表征学生对教学的一种拒斥,显示其对所学内容的否定、曲解、怀疑或厌烦的情绪,由此而言,当前在马列主义理论课(简称马列课)上,大学生学习逆反心理明显,学习兴趣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