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历来讲论汉代大赋渊源者,莫不征引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为据,似证明汉赋原于《诗经》之“赋”。从东晋至于近世,陈陈相因,已成定论。然而,我们细按班固原文,并无丝毫探讨赋做为一种文体的源流之意。连类而及,细考两汉人论赋之文,竟也没有一人,一文谈大赋与古诗之“赋”渊源关系的。所谓赋原于古诗之“赋”的观点,乃是东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假班固之片言推演出来的“新说”。今略论说于次,又以见汉人审美追求之所由。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界有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那就是“赋”。它既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溯其源,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又说:“大儒荀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上见“《两都赋序》,下见《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诗与赋列为一门。把屈、荀两家作为辞赋的鼻祖。赋原来的意义是“铺陈”,“赋起于事情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刘熙载《艺概·赋概》)另外对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文心雕龙·诠赋》  相似文献   

3.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4.
“鹜,舒凫也,从鸟敄声。”“骛,乱驰也,从马敄声。”(均见《说文解字》)可见,鹜与骛是同声符的形声字,都读作wǜ。鹜的意符是鸟,意为鸭子(凫),如“寨中人又鹜伏矣。”(《冯婉贞》)“将与鸡鹜争食乎?”(屈原《卜居》)骛的意符是马,意为乱跑,纵横奔驰,如“忽驰骛以追逐兮”(屈原《离骚》);引申为急跑,“骁骑电骛”(班固《东都赋》),急、伙,“肝脉骛暴”(《素问·大奇论》)。  相似文献   

5.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古诗之流"为依据,在《两都赋》中设置独特的文章结构,变"诗可以观"为"赋可以观",实现赋观风俗、推尊洛阳的目的。"观"有"多"的义项,"物多而后可观"、"示于人必多于人",从侧面为赋之骋辞博物的修辞手段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班固视汉赋为"礼-文"的集合体,其以"汉赋"取代"周诗",确立"大汉文章"的地位,再通过《两都赋》议礼,进而制礼,这是"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思想的体现,汉赋成为新时代、新礼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赋这一文体的源流,行家们历来争论很激烈,至今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是出自《诗经》“六义”。《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班固曾在其《两都赋序》中写过:“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句话,意思比较含糊,所以歧解者不少。如唐人李善在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7.
秦代的“太半之赋”,是后来史学界分歧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太半之赋”于何时征收以及它本身的含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太半之赋”于何时征收? “太半之赋”的说法最早出自汉初的伍被之口,载《淮南子·兵略训》,后被司马迁、班固分别收在《史记·淮南列传》与《汉书·伍被传》中,而后世各朝史籍陆续转抄,断章取义,大多违背了伍被的原意。下而我们将史籍论及“太半之赋”的地方摘录几段,略作对比。  相似文献   

8.
<正> 汉赋与先秦文学的渊源关系,是深远而广泛的,就是说,汉赋既受到北方《诗经》、南国《楚辞》的影响,又受到中原诸子散文的影响。因此,清理汉赋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了解汉赋对统一南北文化所作的贡献,进一步地认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笔者拟从汉赋与诸子散文、楚辞、诗经三个专题进行讨论。本文就汉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略陈浅见。汉赋的名称与诗经研究汉赋首先涉及到的是赋体名称的来历。这还得从汉赋作家说起。西汉刘向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见《文心雕龙·诠赋》引语),东汉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之说影响最大,后世论者据此而提出赋的名称是来源于《诗经》六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评价张衡说道:“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在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有着“科圣”美誉,堪称“全才”:文学上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二京赋》与班固《两都赋》合称“双璧”,《归田赋》影响了后世陶渊明的“归田”系列,《四愁诗》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灵宪》和《浑天仪图注》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推向新的高度;指南车、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诸多发明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地震、气象、机械学等方面增添亮色;《算罔论》为中国首次以理论求得π值,《周官训诂》《太玄经注》则是哲学上的著作;此外,他竟然还是唐人眼中“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诸般成就让人不禁把西方的通才达·芬奇与他相比。  相似文献   

10.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的桑悦和晚明的顾大韶是明代常熟最为著名的辞赋作家。桑悦的《两都赋》、《鼠赋》和顾大韶的《又后虱赋》在中国辞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丁奉的《尚湖赋》则是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冲淡是张恨水对散文的要求,《两都赋》正体现出冲淡美。这主要表现为,平实的题材流露闲适基调,平淡的笔法营造自然意境,朴实的白话表达通俗独特,在这朴实闲适中又包含深沉的故园之思。《两都赋》既发展了现代散文冲淡一派,又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理应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留下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刘歆、班固选扬雄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由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在扬雄赋的著录上,班固在《七略》原四篇赋的基础上增补了八篇,本文就这十二篇赋的篇名和刘歆、班固各选扬雄赋为哪几篇作考论,从而看出刘歆和班固著录扬雄赋的标准之差别,感受二人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巅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43-45,54
将《橘颂》与《弹歌》作一番比较,显示屈原的《橘颂》才真正完成了咏物诗的创格。《弹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咏物诗,其咏物意象是物象的再现,《橘颂》则借橘的吟咏,创立了咏物原则和咏物境界,奠定了中国咏物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汉朝专制统治的加强,社会上“为尊者讳”之风渐兴,使得司马迁、班固著史的“实录”精神存有一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马、班两人记载高祖、惠帝、武帝、元帝等西汉尊者的不同笔法,指出司马迁敢于逆批龙鳞,针砭当世;而班固在《汉书》中为西汉尊者隐恶扬善的心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在著史的“实录”精神上逊色于司马迁。  相似文献   

17.
宋人洪迈谓杜牧<阿房宫赋>为模仿杨敬之<华山赋>之作;今亦有人认为<阿房宫赋>缺乏新奇立意,且多"虚词滥说","其所以为人传诵,主要在于辞采之富、造语之工".本文对此作出辨析,肯定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史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书中运用浓墨重彩对汉代史家班固所著《汉书》赞赏有加,因此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班马优略论"这一千古聚讼纷纭的论战中,"扬班抑马"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对《汉书》提出了猛烈批评,特别是在体例问题上;可是对《汉书》的批评也是值得商榷的。长久以来,这一现象未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评述刘知幾对于《汉书》在体例上的批评,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北朝民歌《木兰诗》历来为人们所传唱,对于它的社会意识和思想意识历来众说纷纭。许多学者及评论家都更多地认为《木兰诗》是一部戏剧作品。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探索《木兰诗》的悲剧意识,辅之以历史、民情、生活等方面的考察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大解对古代赋体误读误解,创作的《燕山赋》缺失赋的文体特征,实为一首当代新诗。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证明,诗歌与赋文是本不相同的两种文体。古诗历史悠久,新诗个性涣散;赋文则成熟于西汉,格式相对固定。当今作者应明辨诗体与赋体特征,编者亦应对此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