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我国农业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我国农业类期刊2002—2005年主要引证指标的分布情况、各学科平均值及其4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与全部收录期刊总平均相比,农业类期刊群的学术影响力虽整体较弱,但却发展变化相对较快;②农业类期刊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与学科期刊数量和论文产出的关系不大;③4年中影响因子列于榜首或前列一些期刊均为高自引期刊。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期刊自引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系统地对比分析了关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的200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3年度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期刊自引率,结果表明:①中国科技期刊的期刊自引率总体上明显高于国外期刊;②JCR和CJCR中各学科的平均期刊自引率与学科大小相关性均较差,各学科内部期刊的自引率变化范围普遍较大;③在JCR中,影响因子的计算中如果排除期刊自引,对学科内部期刊按影响因子排位的序次影响通常并不大;但对于CJCR来说,如果排除期刊自引来重新计算影响因子,则大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排位均会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科技期刊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增加了诸多指标来反映期刊在统计数据方面的舞弊行为。在分析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两个学科这些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就如何更加科学、公正和规范化地评价和管理科技期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互引指数与他引总引比可看出,很多期刊与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的一系列数据指标逐年变化的幅度非常大,出现非正常运作的期刊越来越多,结合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期刊项下"引用期刊排名"和"被引期刊排名"两项数据,可更加全面地揭示出期刊不良运作的程度。期刊过度依赖统计数据,导致人为操控数据,期刊自引和期刊之间的互引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出现不公平竞争,对坚持合理发展的期刊造成了很大压力。强烈呼吁,期刊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制约,而对已经形成不良影响的期刊应予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影响;同时建议将他引率、他引影响因子、互引指数等一系列高透明度的、具有可参照性的、科学性的参考指标纳入期刊评价体系中,并加大权重力度,快速遏制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继续发展、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4.
医药卫生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来源文献量共10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该版CJCR收录的1652种期刊比较。结果显示,医药卫生仍是科技领域较为热门的专业,其期刊质量与影响力均较高,但是各学科领域期刊评价指标变异度较大,学术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期刊的质量有待提高。内科学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居医药卫生类期刊之首; 护理学期刊除他引率偏低外其他多项主要评价指标均居领先地位; 医科大学学报急需提高质量与影响力; 肿瘤学期刊在学科内的影响力较大,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期刊在学科内的影响力较低; 中医学与中药学的研究进展缓慢且整体科研水平有待提高。针对医药卫生类期刊反应速度较慢而老化速度较快、医科大学学报影响力低等问题提出了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5.
通过2006~2010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我国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分别为0.06(0.01 ~0.49),0.05(0.01 ~0.44),0.065(0.01 ~0.43),0.06(0.02 ~0.42),0.06(0.02 ~0.39),各年度自引率无显著性差异(x2=1.367,P=0.850).以自引率≥0.2为过度自引,2006~ 2010年过度自引的期刊分别为4种(8.3%)、4种(8.3%)5种(10.4%)、5种(10.4%)、5种(10.4%).2009、2010年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期刊自引率明显高于其余38种期刊[0.11(0.04 ~0.40)vs.0.06(0.02~0.42),Z=-2.103,P =0.035;0.09(0.05 ~0.28) vs.0.06(0.02~0.39),Z=-2.254,P =0.012]. 2006、2007、2010年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名的期刊自引率均明显高于其余38种期刊[0.085(0.05~0.49) vs.0.065(0.01 ~ 0.29),Z=-2.206,P=0.027;0.07(0.05 ~0.44) vs.0.05(0.01 ~0.32),Z=-2.221,P=0.026;0.10(0.04 ~0.26) vs.0.06(0.02~0.39),Z=-2.052,P=0.040].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的自引率与影响因子呈正相关(r=0.547,P=0.000;r =0.562,P=0.000;r =0.510,P=0.000;r=0.458,P=0.001;r=0.489,P=0.000),自引率与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r=0.524,P=0.000;r =0.562,P=0.000;r =0.399,P=0.005;r =0.357,P=0.013;r=0.335,P=0.020).由此得出结论,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少数期刊存在过度自引现象;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用2001—2005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资料,分析了我国10种中文大气科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来源文献量及平均引文数在5年中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各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都在提高,并且提高的幅度比《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所有期刊的同年平均值要高;大气科学类期刊的平均他引率维持在0.7左右,比值偏低,个别期刊的自引率过高;各期刊的来源文献量稳定提高,在缩短出版时滞、增加页数或增大开本时会有明显变化;大部分期刊的平均引文数都有所提高,其平均提高数量高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所有期刊的同年平均值。介绍了我国4种英文版大气科学类期刊的基本情况。通过几种指标的分析与比较,反映出了目前我国大气科学类期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Scopus数据库中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38种科技期刊2008—2012年文献计量指标研究分析,指出江苏省有60%的期刊排在中国被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的中位数之前,且江苏省高h指数期刊比例略高于国家水平,近5年江苏大部分期刊的SJR呈上升趋势,其中个别SCI、EI收录期刊的SJR有所下降;近5年大部分期刊的自引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但仍有一定数量的高自引期刊和零自引期刊,期刊的高自引和SJR并不总呈正相关,英文SCI期刊的自引率较低;尽管大部分期刊近年来的零被引率呈下降趋势,但整体仍保持在较高值(50%),38种期刊零被引率的平均值大于EI期刊的平均值,SCI期刊的零被引率最低。结果表明,江苏省科技期刊整体上的国际影响力还有上升空间,应该在进一步提高江苏科技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发挥SCI和EI期刊的优势,有目的、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全国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8.
我国药学期刊2004~2008年学术影响力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2009,核心版)为依据,对近5年来我国药学类期刊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期刊各项评价指标及其排名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初步剖析了我国药学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药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逐年上升,升高的幅度高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平均水平,且期刊的载文量和基金论文比也逐渐增大,反映了药学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影响力的增强,但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我国药学类期刊发展水平仍参差不齐,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比较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医学系列杂志和高校医药学报系列各55种医学杂志的影响指标,其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740、0.415和0.154。影响因子在0.50以上的期刊分别为87.3%、29.1%和1.8%。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比较看,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我国医药卫生期刊中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是我国重要的医学核心期刊群。  相似文献   

10.
对2009~2011年JCR收录的113种儿科医学类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比较,通过引证报告发布的出版频率、出版语言和所属国家及地区可以了解在儿科学科中世界优秀期刊的基本情况;通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自引率、即年指标、特征因子、引用半衰期等引文指标及这些参数的动态变化,可以了解儿科学专业期刊的发展动态.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可以利用最新的期刊科研平台信息,为儿科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