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作为“思想圣者”以民为重治国理念的重要表达,是其“以有为修无为,以无为成大为”的治世追求,亦是其实现“大有大无,大无大有”的“以道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然而,历代注疏对老子“小国寡民”的解释多有失偏颇,甚而误将“小国寡民”作为一种消极遁世之说。“小国寡民”思想应从时代变局、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治世之道等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2.
试论《老子》"无为"的行为主体及丰富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思想以“无为”为主,“无为”有其特定的主体和丰富内涵。本文根据《老子》原文阐明“无为”的特定主体是“圣人”式的“侯王”,由这种主体实行的“无为”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百姓心为心”,二是提出了“安、平、泰”的治国目标,三是要求治国的侯王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修养。三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以百姓心为心”是前提和基础,实现“安、平、泰”是终极目标,圣人式侯王的自身素质建设则是必备条件。“以百姓心为心”,目的是使“民利百倍”,使国家“安、平、泰”,但是如果侯王不具备《老子》所要求的素质,则做不到前两点,“无为”就无法实现。因此三者完美结合之后,才能显示“无为”思想的精妙。  相似文献   

3.
臻于至善     
“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臻”是“到达”之意,含“不断趋向、不断接近”之意,“至善”,即最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夏飞 《中学文科》2008,(7):28-29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遇“三余”读书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遏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源于《老子》一书的成语进行了鉴定,考察了成语的数量和频率,统计出源于该典籍的成语有41条,分析了成语的产生方式与格式,指出了源于《老子》的成语之特点:相当数量的成语含有反义词。同时与《论语》比较异同,通过成语揭示了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被人们奉为经典,其中的圣人形象的又有不同的解读,本文立足文本来分析老子笔下的圣人形象。  相似文献   

8.
勤政廉洁的领导思想是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与良好的道德人格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治大国”应像“烹小鲜”一样认真、全心全意;廉洁自律应努力做到“知足”与“知止”;格道德修养应微到“去甚、去奢、去泰”。这些思想对现代领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楼,是该图形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反映,而不是对北宋东京外城上那座上善门的机械摹写。“上善”一词典出《老子》,体现了道家的比德观念。宋太宗以“上善”为城门赐名,主要出于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最初,《老子》一书并无专门书名,只用作者姓氏“老子”称之。西汉时,开始有人拟“六经”而称之为《老子经》。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许多道教团体纷纷以老子为宗,尊其为教主,其书《老子》亦为道教信徒附以宗教化、神秘化的色彩。魏晋之际,随着道、佛之争的激化,以梁谌、王浮为代表的楼观道为了抗衡佛教,以汉代流传的老子、尹喜“西升化胡说”为依据,大量造作经书,《老子》又名《道德经》应在此时。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之友》2014,(4):F0002-F0002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林江琼 《天津教育》2007,(12):32-32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这样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相似文献   

13.
庚桑楚实有其人,并非“寓言”人物。《庄子》中的《庚桑楚》一篇,为庚桑楚弟子记录的庚桑楚言行和思想,是探讨研究庚桑楚思想的重要依据。在学术思想体系上,《庚桑楚》前承《老子》,后启《庄子》,是老、庄思想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并非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老子通过削弱地方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策略。不仅《老子》第八十章,《老子》全书中都有大量的有关中央集权的论述,最明显的是《老子》中多处出现的“圣人”,而《老子》中所谓的“圣人”就是帝王,老子的理论就是帝王之术,老子要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必然主张要加强中央集权。受老子影响的法家学说也极力提倡中央集权,而以老子理论为核心的黄老之学指导了汉初的政权建设,提升了汉中央的势力,为汉武帝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的竹简《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它是校勘其他传本的重要资料,如帛书本及今传本“绝仁弃义”,简本作“绝伪弃虑”,说明简本《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这些差异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老子思想与儒道思想的关系。因此对简本《老子》进行整理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的自然观、道论、以水为象征的上德理论、圣人理论以及辩证、对反和循环往复的方法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开发《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民族文化遵道尚德而任自然的视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了一种具有阴柔美的“水德”和“圣人”标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认知、思考和修身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金兰这交     
小朋友,你在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经常听到里面的好兄弟说“金兰之交”这个成语呢? “金兰之交”和金色的兰花可没关系哦。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之所以揭橥“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够滋润万物;水顺应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与物无争……,因此,圣人应师法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成就上德者之人格。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老子是《老子》推设的作者,而老子是谁,迄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论,甚至是否真有过老子其人,也还值得怀疑。中国古代事实上并无单一作家的概念,“某某子”不过是一本书。这本书代表了被认为是其人所创立的思想学派,书的作者实际上也未必就是此人。本文中的老子、庄子并非指老庄其人,而是指这一学派以及创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