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温州是一个风力资源丰富的城市,开发风力资源是解决该地区能源供应紧张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通过分析温州风力资源现状和风能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温州今后风力资源的利用总体思路和保障措施,旨在为温州政府今后的风能利用政策出台提供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文升 《金秋科苑》2010,(18):155-155
风力发电机主要分水平轴风力机和垂直轴风力机,随着对风能利用率要求的提高,垂直轴风力机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风力机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国内外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主要概述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特点及最新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李文升 《今日科苑》2010,(18):155-155
风力发电机主要分水平轴风力机和垂直轴风力机,随着对风能利用率要求的提高,垂直轴风力机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风力机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国内外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主要概述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特点及最新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赵巍 《科技风》2014,(5):139
风能是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风力发电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省矿产资源,而且建设周期短、投资规模比较灵活,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辽西地区凭借其风速大,风向稳定,且大部分地势平坦而开阔的优点成为我省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优势适用于大规模开发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本风力发电场场址区域是辽宁省风资源较好地区,建设本风电场区不仅可以合理地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对电网有电源补充的作用。风能作为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之一,替代了部分一次能源,使电力能源结构得到优化,对环境保护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造风轮机发电厂是利用风能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实际上,风能利用的方式和种类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从风力车到智能家用风能发电机,从空中漂浮的涡轮到纳米“气孔皮肤”,风能利用的创新之路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6.
建造风轮机发电厂是利用风能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实际上,风能利用的方式和种类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从风力车到智能家用风能发电机,从空中漂浮的涡轮到纳米"气孔皮肤",风能利用的创新之路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7.
风能     
风能开发的关键在于地点的选择——涡轮风力发电机需要安装在风力强劲且能够持久保持稳定的地方。推广风能发电要跨越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人们都不喜欢在自己家附近看到那些巨大的涡轮机。因此,发电功率强劲而又不会被人们从陆地上看到的水上风力发电机自然就成了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陆地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柯  何凡能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0,32(9):1672-1678
本文从风能资源的丰富度、稳定度、人文环境对风能资源开发适宜度和自然环境适宜度等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有效风能密度、风能可用时数、人口密度、森林郁闭度四项量化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陆地10m高度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中北部、东北平原南部、山东和辽东半岛,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的沿海地带,风力资源优越,环境因子限制小,是风能规模开发潜力最高的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呼伦贝尔高原、新疆东部和西北克拉玛依地区、东北平原、河北北部和东部沿海(除了最高潜力地区)为次高潜力区;大兴安岭、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江苏大部、安徽中部、新疆北部和东南部、西藏中西部和云南东部属中级开发潜力区;其它地区因风能资源贫乏或环境因子限制大,风能开发潜力较低。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锡林郭勒盟地区15个观测站的风资料,计算各站点的平均风速和风能密度等,分析风能的分布特征和历史演变,并对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西南部地区最为丰富;全盟风能资源分为丰富区、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风能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减小的趋势;地形对风能的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顾为东  周志莹  邱涛 《资源科学》2009,31(11):1856-1861
近年来,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时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其中电力的缺口尤其明显,同时更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迫切需要改变能源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应用.位于长三角的东台、如东、大丰三市浅海辐射沙洲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地质务件优越、灾害性气象概率低、没有航道、没有大型渔场和地下线缆,又地处电力负荷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好、人才基础厚实、资本市场发育良好、内在动力强等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发展空间巨大,如开发其中15%的风能资源,即可兴建一个相当于年产4250×10~4t标煤(相当于年开采量2980×10~4t原油)、每年减排1.12×10~8t CO_2的永续绿色能源基地,不占用耕地、不产生移民、也没有生态安全问题.本文针对海上大规模风电场间歇和波动的巨大电能难以为电网承受的难题,提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负载相结合的新路径,建设若干"无碳型"高耗能绿色重化工产业,利用风能替代化石能源,实现"高碳能源向无碳能源"的跨越;建设一系列利用非并网风电直接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和规模化制氢的产业基地,100%利用海上风电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和制氢,由输电上岸变为输淡水上岸、输气上岸.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未来风功率密度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滢  罗勇  赵宗慈 《资源科学》2010,32(4):640-649
利用模拟20世纪近地层风速变化效果较好的3个全球气候模式和3个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了21世纪中国区域近地层风功率密度变化.得到如下结论:①区域气候模式CMM5预估21世纪初期中国夏季平均风功率密度比20世纪小;②全球气候模式预估21世纪中期中国年和冬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略小于20世纪;夏半年风功率密度变化趋势难以分辨;③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PRECIS)和全球气候模式一致预估21世纪后期中国年和冬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比20世纪小,且可信度较大;对于夏半年,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结论与区域气候模式预估结论不一致,不确定性较大.由于当前科学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全球气候模式还是区域气候模式,对区域尺度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预估方面,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做大量和长时间的研究试验,才能得到更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任玉珑  吴文建  尹新哲 《软科学》2012,(1):25-29,35
从潜在产出角度对电力供给缺口概念进行界定,并采用潜在产出常用测度方法——HP滤波法测算中国1980~2009年的电力供给缺口,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电力供给缺口与经济波动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电力供给缺口与经济波动(考虑通胀)互为因果关系,根据潜在产出分析思路估算电力供给缺口是有效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火力发电厂是供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为用户用电提供了保障。为保证发电厂正常稳定运作,在发电厂中均配置继电保护装置,使发电机组、变压器装置持久有效运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继电保护装置也易发生故障,本文就继电保护的检测及维修措施加以探讨,以实现其稳定工作,保障正常供电。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风、光、水能富集,电力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历史悠久。能否充分发挥电力产业经济、社会积极效益,严控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也关乎我国能源供应与安全保障的整体格局。文章通过对6 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微观数据的分析,从电厂建设、电力生产等方面刻画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当前,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到资源禀赋和用电需求的双重影响。黄河流域电力产业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水电增量空间较小、火电装机过剩且发电效率偏低、风电和光电消纳不足。为了实现电力产业绿色化发展,应推动火电去产能,实现火电清洁高效利用,通过电力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资源型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煤电灵活性改造""水光互补"等手段,解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消纳问题,协调风电和光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矛盾问题;推动电力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恒压限流和恒流限压功能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实际应用表明,该电源系统运行可靠,动态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祁巍锋 《资源科学》2008,30(11):1648-1657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能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和沿海风电开发建设条件,讨论了该区非并网风电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风能资源开发的原则、建设超过1 000×104kW非并网风电基地的发展目标和相应实现的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目标。以此为指导,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海规划布局16个风电场址,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 200×104kW,其中45%为非并网风电。并整合建设3个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即:苏北沿海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沪苏南沿海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和浙北沿海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针对每个产业基地提出了相应的非并网风电产业布局思路,最后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风能开发和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地区西电东送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彦军  余瑞祥 《软科学》2004,18(4):88-90
在阐述西北电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北地区电力外送能力及在华北地区的市场容量和竞争力,并对西北电力外送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敏  金春鹏  顾为东 《资源科学》2009,31(11):1870-1879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的应用,是探索一条中国特色风电多元化发展之路,建设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是我国风电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以"非并网风电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风能富集区的大规模风电场建设和运营为重点,涵盖其前向关联度大的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和制造、风机组装、电控系统等产业,后向关联度大的有色金属冶金、盐化工、大规模海水淡化、规模化制氢制氧等高耗能产业,以及侧向关联度大的风机运营维护、风电场观光旅游、风电项目投融资管理、金融保险等产业,构成可涉及三次产业、多方位、多产业链交织的现代综合产业网络体系.首先,本文阐述"非并网风电理论"的形成、发展至成熟的成长过程,以及对构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作用;其次,在理论和可行性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构建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再次,分析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各构成主体的产业特性、技术水平、空间布局和龙头企业状况,在此基础上绘制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图谱,并重点分析产业体系的功能结构状况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最后,对非并网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耗能产业的典型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荣杰  李娜  阎晓 《资源科学》2022,44(3):523-535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受限于电力资源供需的逆向分布特征,中国尚未有效建立统一电力市场,清洁电力消纳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本文借助2013—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了电力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电力市场一体化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各省(市、区)自身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溢出影响;②电力市场一体化对各省(市、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既能够直接产生,也能通过实现规模效应、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种途径的传导而间接产生。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包括:完善统一电力市场总体设计和治理体系,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协同运行与融合发展,加强电力市场对地区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