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2.
父与子     
《万象》上有篇文章《寂寞的打锣人》,写的是台湾作家“黄春明的乡土历程”,作者尉天骢亦为台湾乡土作家,且与黄春明为五十年的老友,文章自然就写得亲切有味。其中有一节我最喜欢,写黄春明和他儿子的事:他的朋友,有很多不知道他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风格即人。从表现内容到艺术形式,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小说的特异性,也使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从现代作家群体中凸现出来,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是主观情致非常浓厚的作家,他的创作旨意就和鲁迅、废名、萧红等乡土作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他不是要表现现实的乡土人生,而是借乡土素材的特殊性,表现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他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重新安排一次”人生,“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以及对生命的神性理解,使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5.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台湾知名乡土小说家王祯和以用现代文学的观念和技巧来处理乡土题材而载誉文坛。他极力强调作家必须描写自己所熟悉的故乡人、事、物。王祯和出生成长的故乡——花莲,以及他接受西方文学教育之大都市——台北,是影响王祯和小说创作的两种主要因素。文章结合小说文本,着重分析影响王祯和小说创作,同时也是构成其小说独特性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山东作家张炜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体现在作家对“土地”、“人民”的深厚感情,城市/乡土文明的决绝对立,回归野地的生活理想,乡村生活的诗意“狂欢”诸方面。他文本的民粹主义倾向具有意义的多指向性和变异性,同时他小说中的民粹主义倾向还揉杂了山东儒家文化的多种质素,具有本土传统话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某些现象入手,着重阐述中国乡土小说在“变调”后,又复归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模式的事实。同时,力图揭示出这种“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平面回归给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带来的初步繁荣景观,以及这些作家作品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
巴人乡土小说的民俗描写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表现在对封建宗法制家族的揭示,另一方面则运用民间故事提炼小说的题材。与30年代“左翼”乡土作家不同的是,巴人在挖掘农民抗争意识和行为的同时,对农民性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批判。因此,作家乡土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12.
黄春明是台湾成名较早的乡土作家,在文学史上处于鼎新革故的重要地位。他的小说,以台湾中南部城镇生活为背景,以工商社会的复杂矛盾为主体,全方位透视台湾人民抗挫折观念的本质内涵,并将这种精神品质,作为华夏民魂中最具生命力的基质,极力加以维护和阐扬,同时精确揭示出抗挫折意识的历史新动态。小说的总体构思,超越了地域风情画的老套路,开拓出台湾小说回归本土后的一代现实主义新风,为中国当代心理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的艺术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因其《乡愁》一诗而有“乡愁诗人”之称。乡愁,指对大陆乡土文化的怀念。余光中在台湾生活40年。最近20年居住在南台湾的高雄,临山近海.周遭的风景,常在他的诗文中出现。南台湾盛产各种水果,诗人饕餮之余,常有吟咏,写水果的甘美,颂乡土之可爱。最近台湾的果仙果后如莲雾、芒果,飞越《乡愁》所说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登陆神州。大陆乡亲在品尝佳果的时候,不妨一读“乡愁诗人”的水果诗,感受一下他对乡土的恋慕赞美。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把人和人性化为上帝之时——丁帆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关于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新思考 您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关注是一贯的。从《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再到“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以至近期您对小说中出现的“城市异乡者”的剖析,您在该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仅是研究视阈的延展,而且也包含了视角的转变以及理论的深化。您所界定的多元互渗的文化现实与中国乡土小说、乃至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何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15.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小说中,出现过很多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可以说底层小人物代言也承载了伤痕累累的台湾所经历的历史苦难。黄春明作为台湾第二代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具有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对底层人民的生存和人性有着深切的关注。《苹果的滋味》正是寄寓了作者对小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愫。  相似文献   

17.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由鲁迅先生首创和力倡的中国乡土小说,则至今日已走过了漫漫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其间虽免不了曲曲弯弯,磕磕碰碰,却一直是中国文学中一股最鲜活、最跃动、成绩也最卓著的泉流。这当中充满了五四乡土小说侃派涂抹的一幅幅色泽凄历的中国乡村野蛮风俗及农民苦难响画幅,也飘荡着“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和田园牧歌的袅袅余音;既杂合了“革命乡土小说”、“乡土社会小说”、“东北作家群”及。“七月派小说”等各作家群体的成就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更充盈着“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表现新形势下新农民新生活的激情及某…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作为湖南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的承上启下者,贡献是巨大的,以他为中心,湖南形成了“茶子花”派,他的乡土小说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之情,追求一种清新俊美的艺术审美风格,展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赢得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呈现出解构的创作视角。现代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的视角成因进行一番疏理和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