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语》韦昭注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国语》注本,注释精审,但仍有一些误注。误注主要有:误以本义释引申义;误以引申义释本义;误以本义释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2.
三国吴韦昭注是目前关于《国语》最早的注本,对研究《国语》有重要价值,然其中有一些注释不尽如人意,本文选取《国语》韦昭注10例加以辨正,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4.
韦昭注《国语》云:“凡作篇章,篇义既成,撮其大要为乱辞。”洪补申之云:“《离骚》有乱有重。乱有总理一赋之终。重者,情志末申,更作赋也。”朱熹曰:“乱者,乐节之名。”元陈皓《礼记集说》:“乱者,卒(?)之节。”  相似文献   

5.
韦昭注对《国语》的训释展示了汉语词汇从单音走向多音(主要是双音)的发展轨迹,具体表现为在直训中把单音词训释为双音词;在串译的过程中把原文的单音词变成双音词两个方面。韦昭注中的双音训释词从构词方式来看,主要是同义、类义联用式复合词。从原文和释文的对比来描写汉语的双音化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语集解》以三国韦昭注本为基础,汇集有清一代众家之长,近乎善本。然而犹有疏漏可议之处,本文就《国语集解》注释可议者十处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7.
韦昭《国语解》是《国语》现存的最早注本,韦昭在分析实词的词性和用法、训释虚词和分析特殊句式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反映出三国时代汉语语文学者的语法观念和分析语言所达到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8.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9.
“随文而释,因文为训”是我国传注训诂的一贯原则,从传注训诂发端时就存在了。六艺经传和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种是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例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乾》)“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咨才为吸;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国语·鲁语下》)另一种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估。例如:《左…  相似文献   

10.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良将,一般注本未释,或训“良”为“善”,解“良将”为“善将”、“好将领”。廉颇是赵国的好将领,固然不错,良与善也同义,然而《史记》中此“良将”则谓“大将”,非指一般“善将”。《尔雅·释诂》,“良,首也。”首有“头领”义。《广雅·释诂》:“良,长也。”长有“大”义。《国语·齐语》:“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年为乡,乡有良人。”韦昭注:“良人,乡大夫也。”乡大夫犹今之乡长、县长,是头人。故良将之“良”训“首”、训“长”,  相似文献   

11.
韦昭《国语解》是现存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国语》注本,《国语解》深得汉儒注经之义法,简妙精当,一语破的。在词语的训释、句意的疏通、语法修辞的说明、名物典制的考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通过对《国语解》语法、修辞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把握其注释体例和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它经常被一些古代散文的读本和语文教材所选用。今人对这篇文章的解释,一般都是根据三国时韦昭的旧注。韦注本来就有其失当的地方,而今人对韦注的发挥补充尤有欠妥之处。本文拟对其中有关“瞽献曲”、“师箴”、“朦诵”、“流王于彘”的四则注释提出一点浅见,供读者参考。一、瞽献曲韦昭注:“五日曰瞽。瞽,乐师。曲,乐曲也。”这则注释虽然不误,但没有解释天子听政而让乐师进献乐曲的目的是什么,乐师所献的乐曲的来源和内容又是什么,所以后人便加以补充。有的认为:“此言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  相似文献   

13.
僇人与罪人     
柳子厚《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傈。”僇人,有释作罪人者。案:僇与戮同。《国语·晋语》:“魏绛戮寡人之弟。”韦昭注:“戮,辱也。”《史记·楚世家》:“初灵王会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寿过。”《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人据吾城外冢墓,  相似文献   

14.
韦昭注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古注。韦注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些许失误。前人对韦注多有指瑕,其中个别指瑕之处有待商榷;本文对韦注失误及前人误批韦注之处加以甄别评析。  相似文献   

15.
课文《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句。课本注为“魁父,小山名。”“魁父”一词,自汉代高诱作注以至于今,多以河南陈留县境内的山名释之,如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笔者认为“魁父”一词不是实际山名,而是一种虚指,乃为“堆阜”二字的假借,其实就是大土堆。证之和下:《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韦昭注:“小阜曰魁”。又《文选》木华《海赋》:“濤(?)滐而为魁”。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小阜曰魁”(按:胡刻本“小”误  相似文献   

16.
《国语》韦昭注词义歧误考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语》的注释,代不乏人,其中韦昭注最富特色。但韦注中讹误不确之处亦有不少。可归纳为:不明对文、不明互文、不明连文、不审上下文、不明礼制、不明修辞、拆词为训、据误字为训,据倒文为训。  相似文献   

17.
1.《荷塘月色》“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课本注“许”为“默认”。这里“心许”才是“默认”的意思,“许”只有“答应”的意思。(P5注 13)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纽约每日论坛报》”。课本注:“马克思为该报撰稿,继续了10年以上,……”“继续”用词不当,应作“持续”。(P12注 6) 3.《过万重山漫想》“毫发间”。课本注“毫”为“毫毛”,“发”为“头发”。此注不当。这里“毫发”为偏义复词,偏指“发”,“毫发”即“头发”。(P28注6) 4.《简笔与繁笔》“句有可削,足见其疏”。课本注:“疏,粗…  相似文献   

18.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平王室之乱而杀叔带,晋侯请隧故事。关于晋侯请隧,旧注中有两种解释:杜预注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此说首创于贾谊,见于《贾子、审微》。韦昭《国语》注驳曰:“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  相似文献   

19.
左丘明姓名来源失载,单姓、复姓说均有疑。左丘明当以义命名,即“佐孔丘明史”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可释为“佐孔丘明史而有失明细,于是有《国语》之继”。左丘明并非盲史官。《左传》可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甚至《春秋传》、《春秋古文》乃至与《国语》合称《春秋》.《国语》,但却不可称《国语》或单称《春秋国语》。  相似文献   

20.
戮尸,是封建时代的一种刑罚.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已经修订的《辞海》和《辞源》解释基本相同,都认为是斩戮死者尸体的酷刑,并举出崔杼、成娇、王敦等被戮尸者为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的《法学辞典》根据韦昭注《国语》时所说的"陈尸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