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构建由技术创新、广告强度和市场力量三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模型,以中国工业37个细分行业2006年数据为样本,从产业层面对市场力量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力量与技术创新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创新能力的增强能够加剧行业竞争程度;广告强度与技术创新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广告支出多的企业倾向于开发新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则会带动广告投入以显示产品差异性;产权结构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国有企业更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且行业规模越大创新活动越频繁.根据市场力量方程的参数估计,我国多数工业行业仍处于"贝恩标准"下的低集中型寡占市场,行业资源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配置.与单方程回归结果的对比显示,联立方程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市场力量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机制,避免实证结论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子远 《科研管理》2011,32(11):52-58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影响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了Tobit回归分析,发现科技投入支出强度等7个变量对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产业集群度、高新区规模等5个变量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这种分析为通过影响相关变量的水平来提高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孙晓华  李传杰 《科研管理》2010,31(1):93-103
摘要: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存在挤出效应,加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嵌入造成用户对国内产品需求的低端化趋势,导致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本土产业部门缺乏足够的需求支撑,难以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本文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为背景,从开放经济视角扩展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概念,并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双重需求结构特征,认为有效需求规模不足和需求结构低端化是抑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有效需求规模与产业创新能力存在严格的双向因果关系;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显示,需求结构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原因是本土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而无法起到激励自主研发的应有效果。因而,以突破需求因素制约为导向的政策措施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4.
张毅  闫强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0):1521-1533
通过对半导体、数字计算机与无线电的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演化研究,分析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路径、条件、动力,阐释建立大规模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科研机构与企业实验室的大规模聚集加快了技术创新速度,并推动技术创新沿“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企业”2条路径扩散,形成大规模技术创新的链式反应;大科学工程为该链式反应创造临界条件,区域资源和人才总量是创新规模的边界条件;战略需求为技术产业孵化提供了基本动力,市场需求推动新兴技术产业向规模产业演化,为产业大规模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研究结论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对于中国进行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是产业演化的根本原动力,市场需求形成选择性拉动力,企业形成异质性推动力,与环境互动的反馈效应产生适应性驱动力。建立产业协同演化动力数理模型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业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演化是关于一个特定市场需求、产业供给和制度环境等动力因素互动的非线性协同过程,据此提出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9,(7)
按照行为动机理论分析框架,提出驱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三大内在需求因素:市场需求、获利能力和企业扩张,以2011~2016年1348家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内在需求与技术创新互动机制,并加入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研究互动机制存在的周期异质性。全样本结果表明:战略新兴产业中获利能力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成立,市场需求和企业扩张与技术创新虽存在互动关系,但由于需求瓶颈与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其并未形成正向循环。周期样本结果表明: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机制仅在企业成熟期成立,初创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仅存在技术创新与获利能力之间的单向关系。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扩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机制由于企业扩张对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而未形成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是产业组织演化的根本性动力,需求异质和需求条件形成选择性拉动力,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企业形成异质性推动力,企业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正负反馈效应产生适应性驱动力,产业组织演化是关于特定技术知识、市场需求、产业供给和制度环境的动态函数,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协同演化结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动态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得出市场需求规模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将这一思想引入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中,得出产业链各个环节也存在需求规模临界点。尤其通过本土需求规模构建一条基于我国产业发展需求的价值链,培育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强产业链对外界反应的弹性,从而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行业的统计数据验证了以上推论。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内涵及其相关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最终归于结构转型和组织转型。科技创新通过“科技供给”、“市场需求拉动”以及企业组织重构,促进产业转型;产业转型通过创造需求,拉动科技创新。最后,以我国为例,指出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两者的互动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高效化和高度化,形成“循环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34个工业行业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两阶段的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实证探究环境规制、市场需求对不同类型行业生态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在重污染(需求推动型)行业中,环境规制对行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影响由抑制转变为促进;在轻污染(技术推动型)中,环境规制对行业生态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除重污染(技术推动型)行业,市场需求对其他类型行业生态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春 《科技广场》2013,(10):152-155
作为我国新型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极大的价值创造力和技术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对其他产业的连带效应和影∥’力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技术的快速更新必然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创新能力做出测评既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能够为电子产业良性循环链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程鹏  李洋 《科学学研究》2017,35(6):949-960
现有需求驱动创新理论尽管讨论了发达国家情境下消费者偏好、市场差异、市场缝隙、需求规模和增长以及需求多样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然而,对后发国家管理情境下本土需求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本文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差异性与本土需求空间成长性两个维度描述本土需求,并通过小容量洗衣机和大吸力吸油烟机两个白色家电行业的案例研究发现:本土需求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具有时效性。国内外市场需求差异性小、本土空间成长性弱且被主流市场拒绝的本土需求对技术创新具有短期效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差异性大、本土空间成长性强且被主流市场采纳的本土需求对技术创新具有长期效应。本文的研究打破了需求单一因素的格局,扩展了传统基于某一时点得到的本土需求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采用需求差异性与需求成长性的交互作用,构建起本土需求特征分析的四象限框架,对后发企业正确判断本土需求的价值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俞立平  王冰 《科研管理》2022,43(7):144-153
协同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和企业意义重大,基于Roth提出的市场设计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市场流畅度和市场厚度对宏观视角产业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市场流畅度和市场厚度的提高促使市场交易者的数量和交易的成果更加丰富、市场交易更加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协同创新。因此,本文基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在分析技术市场流畅度、厚度对协同创新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技术市场流畅度、厚度与企业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市场厚度不利于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市场流畅度能够促进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厚度对企业协同创新具有长期效果;技术市场流畅度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短期效应显著;协同创新对市场流畅度的反馈效果大于市场厚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7—2019年数据,检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本要素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3)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要素的交互作用、技术创新能力与劳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赤东 《科研管理》2020,41(2):1-10
基于对499家创新型企业长期追踪问卷调查,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经费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投入额相对集中于3000万元以下;R&D经费是主要支出项,中试费用占比较低,技术引进费用是重要支出,三者之比为1∶0.5∶0.4,以及不同起点、不同产业的经费结构等。由此有三主要结论:一是创新型企业已进入需要基础研究的创新发展阶段,开放性是其目前基础研究活动的典型特征;二是创新型企业已开始自发组织大范围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凸显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三是企业技术创新尚处于重技术获取而轻技术应用开发的阶段,“在别人地基上盖大楼”的自主创新特征显著。同时也提出了支持创新型企业基础研究、加强中试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5年中国大中型企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交叉相关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对企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对近期企业基础研究具有显著负向的影响,但政府资金投入对6年后的企业基础研究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当期企业基础研究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显著负向的影响,但当期企业基础研究6年后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无论技术开发阶段还是成果转化阶段,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对企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都呈现相同的影响,且政府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更青睐于短期见效,定位趋同容易引发挤出效应。因此,政府科技资源配置需要定位更长远的目标、关注产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分阶段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竞争性资助,避免替代企业投入,更多地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更有效地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