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氵睿,早年信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1986年,江泽...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徐怀礼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青年时代读书时,受王守仁(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改“文浚”为“知行”。后又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毛主席称...  相似文献   

3.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后来起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并以此自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两次改名。他原名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实践使他明白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他又改名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陶行知先生,是20年代到40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原名文浚,后相信知与行应该合一,改名为知行,以后进一步领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再度改名为行知。他的一生有着崇高的师德修养,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被称颂为“万世师表”,是教师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陶文溶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陶文溶。溶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显然,父亲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因为当时,他热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贴良方,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遂改名为陶知行。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生于1891年,卒于1946年。本名陶文,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改名行知。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相似文献   

7.
张有东 《湖北教育》2003,(22):62-6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由此可见,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是学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是二十世纪名闻世界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和鲁迅一样,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教育改造家,是改革教育的旗手。他曾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后超越王阳明,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  相似文献   

9.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10.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陶行知曾两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过,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认为人所获得的经验是实践的开端,知识经验是第一位的。而陶行知先生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从幼儿园幼儿学习成长的角度来看,显然操作实践的意义对他们成长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五十多年前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对我们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宁阳一中为全体教师配备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辑的《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语》一书 ,在此谈谈自己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 ,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粗浅体会。陶行知先生指出 :“我们的理论应该是这样的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我们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 ,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 ,便走上了创造之路。”“因为重教太过 ,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依我看来 ,教学要…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一生积极倡导"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教学做合一""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育人理念,陶行知认为:"实践活动"蕴藏能力培养:越是实践活动课,越能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合作"的效果比形式更重要。于是,笔者试图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入手,催开教育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14.
曹彩虹 《教师》2010,(27):83-84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出发,时时处处突出生活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强调生活、做、行动对教育、学习和知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当我们再次研究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时.发现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最新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于陶行知哲学认识论问题,历来存在着唯心与唯物的争论。本文以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追溯陶行知思想发展的轨迹,提出陶行知的哲学认识论有其独自的发展逻辑,应分为四个阶段加以概括:1、“知是行之始”;2、“行是知之始”;3、“行知行”;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提出,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陶行知哲学认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正确把握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一八九一——一九四六)是安徽省歙县城西王墩源村人。原名文濬。因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易名“知行”。后又发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易名“行知”。陶行知先生家境清贫,幼受父教母爱,  相似文献   

18.
所谓"先行后知",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陶行知先生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曾解释说,我的理论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陶立朝原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酱园,破产后回家种田,母亲曹翠仂,除操持家务,协助劳动外,还为人浆洗缝补,家庭清贫。他从小就熟悉农民的困苦生活,这影响并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 陶行知,本名艾睿,学名文浚,因景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更名陶行知,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育和能力,同时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