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软科学》2018,(2):50-54
基于碳限额交易机制,构建碳排放依赖型制造商、低碳服务提供商和第三方金融机构分别作为减排投资主体的嵌入式低碳服务供应链模型,研究不同主体投资对制造商的产量决策、低碳服务项目减排效率及供应链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依赖型企业作为减排投资主体更有利于减排效率的提升以及收益的增加;运用两部制费用契约能够协调制造商投资时的嵌入式低碳服务供应链,实现帕累托改进。最后分析关键参数对最优决策和收益的影响,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谢文容  陈宏民 《软科学》2012,26(9):50-55
首先比较了单物品交易下网络拍卖和固定价格卖家收益的差别,引入固定价格成交概率这一因素,说明了实证和理论研究中两种交易方式收益高低对比出现矛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卖家不同的风险态度如何影响网络拍卖和固定价格的选择。结论是当消费者数量较少时,网络拍卖更有益于风险规避的卖家,而固定价格交易则有利于风险偏好的卖家;但当消费者数量较多时,不论卖家的风险态度如何,网络拍卖都能给卖家带来更大的收益。最后,将分析拓展到多物品交易的情况,假设不同时期市场中存在消费者的进入与退出,此时初始消费者的数目对于固定价格卖家收益的影响更大,而每期新进入的消费者数目则会更多地影响拍卖卖家收益。结论是只有当消费者人数很多时固定价格卖家收益才有可能超过拍卖,否则依然是网络拍卖占有优势。交易商品数量越多,拍卖的收益优势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亮的底色。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基于企业与客户的二元供应链关系,实证检验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对企业ESG表现的分维度研究表明,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对企业E和S维度的表现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对企业G维度表现的提升作用不显著。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通过倒逼效应提升企业ESG表现。短期内,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倒逼企业“末端治理”;长期内,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倒逼企业“前端预防”。当企业位于低碳试点城市、处于高碳排放行业时,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对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企业ESG表现提升并不能直接增加企业价值,但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能够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推动企业ESG表现显著增加企业价值,而且长期更有效。基于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这一新研究视角,揭示了低碳减排与ESG实践的激励相容机制,不仅为深入理解我国碳试点的微观作用效果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环境中,企业应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碳排放,提升企业竞争力。从碳足迹、低碳供应链的结构及优化、低碳供应链的运营及优化、绩效评价4个方面对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低碳供应链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管理》2013,(5):15-19
美国加州于2012年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排放权主要通过拍卖和免费分配两种方式发放。本文重点介绍美国加州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如何对工业企业进行排放权的分配,包括实现排放权分配的先决条件,包括法律支持,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总排放配额的设定;如何防止温室气体排放的"泄漏",保护加州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如何制定标杆对企业进行排放权分配。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8,(2):88-92
为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纳入碳补偿机制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建立了该机制下双寡头企业面临排放权随机需求时的生产优化决策模型,分别得出无碳补偿机制以及纳入三种不同比例上限的碳补偿机制下企业最优生产减排策略。结果证明纳入碳补偿机制对社会总产出和企业净化处理量能产生影响,其中,按碳补偿占企业总排放量的比例确定的比例上限为最优选择。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说明了模型应用,并采用灵敏度分析模型参数对企业最优化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EU ETS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了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权总量分配两阶段决策模型,并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现状,选取石化行业进行模型算例。研究得出:碳排放权总量不仅与企业排放参数相关,同时受到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同质企业市场下,碳排放权总量受碳排放权价格均值影响较大,与价格波动无关;单个企业碳排放权总量受企业减排技术成本因子影响较大,受碳交易市场价格总量系数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韩雍  陈恭平 《软科学》2016,(12):131-134
基于eBay网站二手汽车交易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买方估值分布、卖家时间偏好率、商品存货量、卖家交易经验以及卖家声誉等因素对卖家定价机制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买方对商品估值分布越分散,卖家越倾向于选择纯拍卖机制;时间偏好率越小的卖家越倾向于选择讨价还价机制;商品存货量越多的卖家越倾向于采用固定价格机制;交易经验丰富的卖家倾向于选择固定价格或一口价拍卖机制;声誉较高的卖家则倾向于选择固定价格或讨价还价机制。卖家对四种定价机制的偏好次序会因影响因素程度而异,并无哪种网络交易定价机制完全占优。  相似文献   

9.
李剑  苏秦 《软科学》2015,(3):52-58,83
基于EOQ模型,以一个两阶段的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碳税政策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决策(一体化决策和分散决策)的影响,进而对碳税政策实施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碳税政策的实施对于供应链成本和碳排放的冲击效果明显;一体化决策供应链成本小于分散决策成本,但在适宜的税值下,分散决策的碳排放小于一体化决策;分散决策碳排放强度小于一体化决策。企业独立经营尽管增加了供应链的成本,但是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有利于降低环境成本,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涛  李昂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211-222
以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企业短期价值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抑制了长期价值;宏观层面上,随着碳市场流动性的提升,该机制的实施对企业短期价值的促进作用增强,对长期价值的消极影响也得到缓解;微观层面上,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短期、长期价值在风险承受能力高的企业中均体现出更加显著的积极影响.研究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给企业绿色价值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福利绩效的碳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平  曾莉萍 《软科学》2011,25(1):71-74
将碳生产率划分为基于经济绩效的狭义碳生产率和基于福利绩效的广义碳生产率。通过情景分析,认为中国应采取"C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福利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与"C模式"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提出"两个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姜跃  韩水华 《软科学》2016,(6):43-48
研究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建立一个以供应商作为领导者、制造商作为跟随者的两阶段斯坦伯格博弈模型来分析供应商参与对企业减排决策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供应商参与和不参与减排两种情况下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最优决策,并通过算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碳税与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对最优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资源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虑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为碳信息披露主要载体,基于内容分析法形成显著性、量化性和时间性碳信息披露质量维度设计碳减排管理定位、碳排放管理制度、碳减排实施方法、碳排放合规程度等碳信息披露质量层次与指标,获取碳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为评价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晨  刘宇佳 《软科学》2017,(2):130-135
以能较好地刻画碳价随机波动特征的DGC-MSV模型为基础,考虑碳价尖峰厚尾特性,采用t分布修正模型,选择国际碳市场典型产品EUA为对象,将碳市场溢出效应研究拓展到碳现货、期货、期权三市场中.研究发现:均值溢出方面,EUA现货、期货、期权三市场间呈现高度时变正相关.现货与期货、现货与期权市场时变关系波动剧烈但波动持续性较低,期货与期权市场则反之;波动溢出方面,EUA现货与期货、期货与期权市场间均有显著且双向为正的风险传导现象,但仅存在期权对现货市场微弱的正向溢出.期权与期货市场相比信息量更丰富,是主要的风险溢出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总被引:135,自引:2,他引:133  
潘根兴 《科技通报》1999,15(5):330-332
根据《中国土种志》(1~6卷)的基本数据,统计计算得到中国土壤有机碳库总量为50Pg,无机碳库总量为60Pg,分别相当于全球库量的约1/40~1/30和1/20~1/15。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尽早推动城市层级的碳中和路径规划工作并作出相应行动,须重点关注城市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政策目标制定,因此,以广州市为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政策模拟模型,设置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广州市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分析其重点部门的减排潜力,并评估碳中和情景下各项政策措施的减排贡献。结果显示:在碳中和情景下,广州市能源消费将于2030年达峰,碳排放量将于2026年达峰,到2050年全市碳排放将降至848万t,其中有611万t来自交通领域;电力部门的脱碳将是广州市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碳减排潜力由大到小的其他部门依次为交通、工业、制氢业和建筑;累计碳减排贡献最大的5项政策依次为电力系统零碳化、建筑能效标准提升、交通领域生物燃料替代、工业能效标准提升和氢燃料交通工具销售占比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溯往原则三个分配视角建立碳排放分配模型,并根据九种不同的分配情景对我国2020年碳配额分配展开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溯往原则视角会增加我国碳排放分配总额,且对资源丰富的省市影响较大;效益原则视角对我国碳排放分配的影响略小于溯往原则视角,主要影响东部等发达区域分配的碳配额量;而公平原则视角对我国分配的碳配额总量影响较小。最后提出加快技术开发速度、通过供给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碳权分配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电力市场背景下,针对发电商和售电商组成的电力供应链,并考虑电力行业碳减排技术投资与否两种情况,分别构建发电商、售电商两级供应链模型和发售一体化的一级模型,探究消费者碳足迹敏感系数、碳排放限额及碳减排成本系数对电力供应链成员最优决策和减排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力供应链可以通过投资碳减排技术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减少碳排放量;在电力供应链一级模型中,由于发电企业和售电公司信息共享、共同决策,可以实现电力供应链整体利润的最优;政府在制定碳排放政策时,合理的碳排放限额能够有效降低电力供应链的碳排放量,同时提高供应链利润,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恶劣影响,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法/过程]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II)检索有关“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的专利,开展专利分析:(1)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专利公开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以及研发团队合作关系等进行关联关系分析;(3)使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文本主题聚类分析和热点分析,基于专利被引频次分析“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领域的关键技术主题,以掌握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态势。[结果/结论]全球“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的研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期;中国和美国的专利量领先全球,是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较多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申请了专利,且全球企业间技术研发的合作较少;“碳捕捉”的材料、设备、系统以及“碳封存”的储存罐是研发热点,但“碳捕捉”技术较多关注能源开采、发电、采矿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研发较少。从高被引专利来看,中国是该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在传统能源开采、工业生产、煤火发电等行业的碳捕捉方法、设备和系统技术研发较多;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如防爆防雷、农业生产等技术研发较少;相对于“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来说,“碳封存”技术则较为空白,这与“碳封存”技术的实现条件较为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Laspeyres分解技术对我国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进行解析,以2000—2012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生产率增长主导因素是低碳技术进步,而碳排放空间流动的结构红利还不明显;就变动趋势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值在逐步降低,而结构优化贡献值逐渐上升。考虑到这一趋势,假设在技术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系统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