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黄义鑫书友的行草书用笔流畅丰富,点画连绵,气韵生动,能够较好把握书写过程中的提按变化,笔锋使转顺畅自然。比如"草、花"二字,在书写迅捷的前提下,笔锋使转流畅,点画精到,可见作者具备很好  相似文献   

2.
三、笔法 笔法,也称用笔,是指使用毛笔采用一定的书写技巧书写点画的方法。它是构成书法审美情趣、表现书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元赵孟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相似文献   

3.
以《集王圣教序》为例,对王羲之书法的点画形态、结字造型、单字空间布白、笔法及结字空间造型等书法技艺风格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总结出王体"中和之美、自然之道"的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徐晓萍书友的隶书作品,取法汉《曹全碑》,用笔熟练,字形端庄平稳,结构舒展自然,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曹全碑》秀美端庄的书法特点。但从全作分析,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曹全碑》笔画丰腴饱满,此作用笔上略显单薄,笔画纤细。第二,个别点画笔势不够准确,比如:"悲"字心部笔势翻转僵硬,影响整个字的流畅。第三,用笔质量需  相似文献   

5.
悟室评书法     
正洪世恩书友的行书,取法二王。用笔熟练,干净利落,是具有多年书写经验的书学者才具备的功力。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者虽取法二王,但笔法欠缺,这也是很多书学者易碰到的问题。这幅作品突出了二王书法的"遒美清秀",得平和自然之势却忽视了"疏密相间、布白巧妙"的二王精髓。建议作者在笔法熟练的基础上,加强提  相似文献   

6.
正秦黎明书友的行书中堂气息流畅,用笔果断。从其字形和用笔可知作者多取法米芾行书,点画跳荡,字形欹侧,如:"迢""留"等字,直接来自米芾《苕溪诗帖》中字。此作用笔自然率真,字形变化自然,行气生动。落款与正文配合协调,整体气息和谐统一,流畅自如,尤为可贵。尚可改进之处在于用笔需更加细腻到位,字形大小可略作穿插呼应。  相似文献   

7.
正"篆籀"用笔,在书法中尤为可贵。关于"篆籀笔意",学过篆书或者颜楷的人,大都会有所了解。篆籀用笔,虽没有方笔一路的灵逸和秀气,但却能表达出宽博、圆融、浑厚的胆识和气魄。在历代书法名家中,颜真卿是善用篆籀笔意的代表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争座位帖》。(图1)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图2)中,画红线的地方,以中锋运笔,多转无折,是为篆书的基础笔法。而篆籀笔法则很简单,即中锋  相似文献   

8.
正曹大序书友的行书中堂,书写的是杜甫诗《秋兴八首》之六。此作用笔熟练轻松,点画圆润流畅,提按分明,虚实相生;字势欹正相间,字形亦有大小收放变化,书写节奏舒缓有致,营造出一种淡然稳重的意境;落款与正文风格一致,两方印章钤盖位置恰当。总体来说,此书不失为一件精心之作,唯左下"舞、地、秦、中"4  相似文献   

9.
点画     
点画形象是书法的可视形象,既包括一笔一画的点,也指由这些点画组成的字形结构,乃至由许多单字构成的整篇形象。古今书法点画形象之区别主要在于:篆、隶书法是一种"远眺"式的点画形象,重点在于间架结构和体势;而楷、行、草等诸体的真体书法则两者兼顾,既重视间架结构体势的生动活泼,也注重具体点画形态的丰富多彩,使点画既可远眺,亦可近观。正是因为书法点画形象的存在及其发展,文字书写的识读形象从而获得了书法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汉字具有音、形、义三个方面的要素,而书法主要关注的是汉字的字形,但如果书法只关心汉字的点画形质、结构空间等形态特征,其实是很片面的。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即便是将来,只要书法书写汉字这一条基本原则不变,那么汉字的"义"仍会成为书法艺术不容忽视的因素。汉字的"义",最核心的使命是记录和传承文化。自古以来,书法作品的书写内  相似文献   

11.
正二、书写法则简析唐代书法,一改晋人"自由""天然"的审美思想和"尽善尽美"的形式法则,由"简远""雅逸"的"尚韵"写法转为严谨"尚法"的书风,诉诸为线条的规范表现和用笔的精确追求。本章节将从点画书写、偏旁部首、字形结构、章法布局四个方面,对"森森焉若矛戟"的"欧体"加以分类简析。(一)点画写法唐人尚法。而这个"法",着  相似文献   

12.
《宣示表》     
<正>《宣示表》,小楷法帖,是钟繇的代表作品,拓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笔法质朴浑厚,雍容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喜欢写字、喜欢书法、热爱书法文化,从而有效、扎实地开展书法教育,是每位书法教师的教学追求。在书法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读帖——临帖——评改"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趣学、爱学、乐学书法,在看看、比比、说说、写写、评评的过程中,把字写好、写端正、写美观。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过辨析2013年某海外拍卖行拍出的苏轼《功甫帖》、苏轼现存书法及苏轼在湖州留下的书法遗迹,认为:《功甫帖》是用苏轼晚年书法摹写中期书法,字体脱离苏轼特定时期的书风特点;笔墨不精,与苏轼真迹差距甚远;结体呆板,整帖格式不合规矩;墨迹人为搽磨做旧,有摹、填结合加涂改嫌疑,个别笔划非自然书写;印章有作伪嫌疑。因此,现在的《功甫帖》与苏轼同时期的书风格格不入,属于用晚年书风特征仿中年书法,非自然书写,是一个摹填结合再加涂改的仿品。  相似文献   

15.
林廷杰先生的“天酬人尚”联语,用笔老辣,书写熟练,布局合宜,符合常见对联款式。由作品看,作者有较长的习书经历。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临帖,或入帖不深。整个作品缺乏师承,几乎看不到古法,个人习气较重。这是当前老年人书法学习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一般是因长期喜欢书法,而没有规范的指导,工作之余帖不应手,信手写写,养成了自己的表达习惯,尽管书写熟练,但缺乏帖意。或者也临过帖,但对帖理解不深,心摹手追没有达到一定高度。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书艺,还需要静下心来在入帖上下番工夫。二是印章用得不够好。引首章偏高了,宜在“天酬”之间“天”字的捺画以下。名章两章的距离以再加大一章之距为好。印泥不够好,应该用书画印泥。  相似文献   

16.
偏旁学习易于产生分化,因此提升偏旁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学生书法学习的关键一环。课前通过研读教材编排意图、精选范字,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率;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读帖时注意笔画、部件的位置、联系、起承、特点,有效读帖,指导书写实践;合理运用评价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掌握笔法,引发思维,提升书法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碑学与帖学作为中国书法传承的两条重要的脉络,传承至今天仍有大量书法工作者对其二者学习方法进行讨论与研究。文章以一纸武周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墓志铭拓片作为切入点,重点通过图像比对的方式,分析《大周故贺州临贺县主簿吴府君墓志铭并序》拓片的艺术风格、笔法特征等,以证明碑学与帖学并非孤立存在,且在武周时就已经被广大民间书法爱好者们用于综合学习。最终提出作为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对民间书法也提起足够的关注,中国书法才能焕发出更为闪耀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正李先宪书友的行书中堂气息清雅,行气流畅,字形变化自然,用笔果断,线条点画流畅飞动,足见作者畅快自足的书写状态。从整体气息上讲,此作格调不俗,来不看以,功结夫字卖率弄真为能,追求自然畅快。从其结字和用笔方面结(结)、(庐)"二字。用笔不以技法表自然,如开篇"了书写的流处不做过分修饰,增加现为重点,起收笔及转折畅性。此作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字草法不够规范,比如"需要进一步严谨规(远)""(还)"二字,草书和字法范,以免影响全篇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的"真草兼通",不是说在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中,将真书与草书两种书体混合书写。它是指在以真书或草书创作时,相互借鉴各自的书写特点。而这个观点最早出现在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中: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