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晓頔 《兰台世界》2021,(3):144-147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现存明代进士题名碑77通,其中20通石碑的碑阴处刻有"试官题名",记载着殿试考官的信息。进士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源自宋代,传承于元,结束于明中期,现存可见者均为明代碑刻。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虽已有风化现象,但大多数考官信息仍可辨识,是非常珍贵的科举原始资料,将其与《登科录》比对,可填补永乐朝殿试考官信息。同时,两种材料亦可互相订正,纠正讹误,为研究明代考官制度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重修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庙三门记》是一篇反映元代固原地区民间重修关羽庙并立碑记述相关情况的记文。原碑出土近半个世纪,尽管已有学者对此文献进行学术研究,但都没有注意到该记文已被删改并有不同的版本在流传。笔者拟对该记文的收录及流传情况进行考察,并对碑文进行尝试解读,同时对该碑的撰文人、书丹人、立碑人等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郓城一中院内,保存有明万历三十八年郓城县知县万时俊刊刻的《院道明文详允碑记》一通。该碑长154厘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碑头部份已断裂。碑正反两面均刻满文字。正面碑头上横刻“院道明文”四个大字,碑文24行,满行53字,碑文损坏较严重。反面碑头上横刻“详允碑记”四个大字,碑文20行,满行52字,碑文保存尚好。 现将碑文抄录如下(单个字无法辨以用“□”,连续多字无法辨识用“……”,字损坏但尚可识别者,字下加点,如君。): 兖州府济宁州郓城县为酌议因革,以垂永久事。照得,本县承乏兹土,自愧庸□,□暮□□,不遑宁处。……务悉行……於民者,固不敢谬为更张,有病于民者,亦不敢仍为沿习。酌诸法理,矢诸天□,摘去弊陋,□□正之,求为……门清弊蠹,……勒贞珉以志不朽。  相似文献   

4.
吴朋飞 《历史档案》2020,(1):120-122
《历史档案》曾于2012年第4期刊发《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一文,(1)内有辑录整理的雍正十年(1732)《改建河南贡院记》(简称"雍正十年碑")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记》(简称"道光二十四年碑")碑文两通,为学界研究河南贡院乃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2012年,在济源宋村发现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河南贡院记》碑文拓本(简称"道光十一年碑"),并据此重立石碑,与原存河南大学校园内的两通清碑一起,保持了河南贡院碑记的完整。兹对此碑文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5.
《文献》2000年第2期《元好问在真定路行迹一则》(以下简称《一则》)一文,对河北省鹿泉市龙泉寺一通元碑的碑文内容及其相关史实作了有益的探讨,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不过,该文对所附载的王思廉《龙泉院营建记》一文中对"张公"的介绍有一些欠妥,笔者不揣愚陋,略为补说,谨供参考。《一则》介绍说:"文中提到的张公洎,字奉先,又名荣祖,世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通清代道光年间刻制的《重修光启堂记》石碑。该碑石灰石质,高102厘米,宽38厘米,厚10厘米,四周饰有花草纹。上刻字径1.5厘米的优美楷书,共计290字。碑文未见著录,系新见金石资料,对研究明清时期著名官宦、文学  相似文献   

7.
赵明诚《金石录》目录记有牛嵸题朝阳岩诗刻一通,历代方志因袭著录,自赵氏以下迄未有人得见真拓。《全唐诗》卷五四二录牛丛《题朝阳岩》一首,诗云:"蹑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学者或误解为题咏晋祠之作。今经笔者亲临勘查,见其诗刻真迹仍在,文字内容大致完好。以拓本校诸书,诗题、诗句、作者均有讹误。  相似文献   

8.
2009年夏,笔者在山西屯留县东酪酴村东南发现了一块元代碑刻,未见于以往著录。该碑刻保存完好,圆形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碑身正背面均有文字,正面题"潞州屯留县崇仁乡李高管重修灵岲王庙记",碑阴镌刻村名人目等。本文简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碑文中的地震记录,为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二是碑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等,多可与附近同期墓葬出土的题记文字对读,为地方史志研究和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少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准确信息;三是碑文有关三嵕庙与羿神话传说的叙述,填补了三嵕庙祭祀羿神这一历史事实在元代史志资料中的阙如,这是三嵕神传说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唐人韦皋《大像记》,是其所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一文的省称。该文曾先后三次镌刻于碑:最早镌刻的是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在嘉州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上的韦皋"摩崖碑",接着是位于凌云寺门镌刻于明宪宗成化17年(1481年)的魏瀚"立石碑",  相似文献   

10.
“城武本”《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该碑因其文佳句绝,书品位…  相似文献   

11.
文渊阁碑在文渊阁东侧,其正面为"文渊阁记",碑阴是与文渊阁《四库全书》缮毕入藏有关的御制诗。正文注文俱镌刻上石,至今清晰如新。其诗题为"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庋阁内用幸翰林院例得近体四律首章即叠去岁诗韵"。诗共四首,间有小字注,注释内容为《四库全书》编纂事。该诗及注释又收入乾隆《御制诗》。原在圓明园内的文源阁碑,今矗立在北京西城区文津街七号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其正面是"文源阁记",背面无文字。  相似文献   

12.
一戴震《水地记》五册装抄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著录,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收藏。我们因编纂《戴震全书》,得以获睹其抄本,并全帙复制。该抄本纸质墨色五册皆相同,每页中缝都有"水地记"三字。不分卷。其中三册的封面有题字。一册为朱笔题"水地记初稿",其下双排小字注"记山、记郡,河水一定本"。另二册墨笔题,一为"水地记初稿二",其内容是记河水;一为"水地记初稿五",其内容是记济水。另二册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湖北英山发现的毕昇墓碑,根据其碑体形制、纹饰题材与风格、气韵,断为宋碑,又据其年款中尚存文字,详加考证,断定此碑立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此说经有关专家会同鉴别,大致已成定论。 但近来又有学者以为此碑“绝非宋制”,其理由是:该碑文中出现了“父以‘文’为名,子以‘文’为辈”的现象,即子侄辈“文显”、“文忠”等未避其父辈“毕文”之名,“不合传统避讳原则”。而“赵宋为我国古代最重礼法的朝代。倘若确系宋碑,则其不避父名……岂不很值得奇怪!” 作为一位文物研究专家,从避讳的角度,对于墓碑的年代鉴定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文物鉴定中,对于碑志、版本、书画的鉴定,往往以其中的文字是否反映了避讳的现象,作为辨别和确定该项文物的真伪和年代的佐证之一;而毕碑的时代特征和被认定的年代与不避讳的现象,又似乎有其矛盾  相似文献   

14.
2016年4月,故宫博物院购藏《旧拓萧思亮墓志》一件,剪裱册,蝴蝶装,凡九开半,每开八行,行九字。半开纵18.9厘米,横8.3厘米。孟昭臣题外签,柯昌泗题内签。李东琪、赵魏、朱铸禹题跋三段,赵楫观款一则。钤"同龢获观""谨庭珍秘""成亲王""赵氏凡夫""妙鉴斋"等鉴藏印十七方。该拓本纸墨沉古,拓工细致,为各期清拓所不及。在《校碑随笔》《增补校碑随笔》《善本碑帖录》《碑帖鉴定》等书中所记该墓志原有考据的基础上,另选"县""惟""君""谍""写""封""材""第""性""屺""古""逾"等字进行比校,大多存字完好,与清拓泐损可谓天壤之别。结合清初《金石文字记》《金石录补》《铁函斋书跋》《大瓢偶笔》等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分析,《旧拓萧思亮墓志》当为明末拓本,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该墓志出土则在晚明时期,从而验证了朱铸禹先生1979年题跋中委婉提出的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15.
《云南档案》2012,(12):59-59
<正>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科罗纳(La Corona)遗址的一座石碑发现若干刻文,证实了玛雅历法的"终结日期"落在2012年12月21日。"中央社"援引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道,这是第2块已知证实"终结日期"的碑文。全球各地的新纪元(New Age)教派解读此为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4月的北京孔庙春意盎然,书香馥郁。在第1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阅读与博物——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第十届讲坛"4月22日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行。图书,是印在纸上的文明见证;博物,是通过器  相似文献   

17.
岑仲勉先生《唐史余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卷四《杂述》"前乡(?)进士"条引北宋柳瑊摹雁塔题名残拓本:"雁刹题名有令狐绹书一通云:‘侍御史令狐绪,右拾遗令狐绹,前进士蔡京,前进士李商隐,大和九年四月一日。’"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一,蔡京开成元年(836)进士及第,李商隐次年(837)登第,均在大和九年(835)之后,刘承干《玉溪年谱序》因据王定保《唐摭言》"得第曰前进士"之说,云:"大和九年玉溪尚在随计之列,安得有前进士之称,殆不足据。雁刹题名为宋宣和间人得唐贤遗迹补缀上石,年月往往淆错。"(《唐史余审》引)岑氏反驳曰:"但勘  相似文献   

18.
安徽泾县丁家桥丁姓宗祠碑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家桥,原名丁桥,位于安徽省泾县。清乾隆年间此处建有丁姓宗祠一座,1985年被拆毁,改建为丁桥小学。1986年春,丁桥小学师生在原祠堂东面附屋的老地基上挖坑植树时,在一米深处挖出了两块正反两面刻有碑记的石碑。石碑各长184厘米、宽105厘米、厚9厘米,为青岗石料。所刻碑文记分别记载了丁姓与黄姓、郑姓家族为新丰坝沟道争讼数百年的经过。1999年2月21日在丁桥又发现一块原丁姓宗祠石碑。该碑宽45厘米,高68厘米,石材为青石。碑文记叙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丁、黄二姓就丁姓为引新丰坝水达成协议的经过,是研究丁姓宗祠出土碑记的重要补充材料。因丁姓宗祠出土碑记具有经济、法律、宗族等多方面史料和研究价值,故予刊发。标题为编辑者所拟。  相似文献   

19.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书家的高度关注。本来清初顾炎武等人对《张迁碑》的质疑之声经后世学者批驳已趋沉寂,但数年前,又有学者古调重弹,认为《张迁碑》为重刻或伪刻,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张迁碑》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首先,明确了明代学者杨士奇、都穆获得拓本的具体时间以及前贤对《张迁碑》的怀疑情况;其次,从书刻角度看,《张迁碑》应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石工刊刻而成,从而导致碑中出现种种讹误;最后,结合其它汉碑及汉代官制可见,《张迁碑》碑额"二职并列"的体例与《李孟初碑》相同,并非"史无前例",既为夸颂碑主之尊,又能彰显立碑人之功,实为两全其美之举。就目前所见,《张迁碑》并无可疑之处,仍不失为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书家的高度关注。本来清初顾炎武等人对《张迁碑》的质疑之声经后世学者批驳已趋沉寂,但数年前,又有学者古调重弹,认为《张迁碑》为重刻或伪刻,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张迁碑》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首先,明确了明代学者杨士奇、都穆获得拓本的具体时间以及前贤对《张迁碑》的怀疑情况;其次,从书刻角度看,《张迁碑》应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石工刊刻而成,从而导致碑中出现种种讹误;最后,结合其它汉碑及汉代官制可见,《张迁碑》碑额"二职并列"的体例与《李孟初碑》相同,并非"史无前例",既为夸颂碑主之尊,又能彰显立碑人之功,实为两全其美之举。就目前所见,《张迁碑》并无可疑之处,仍不失为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