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22年,阎锡山率先在山西教育系统之中提出"义务教育"这个概念并加以朴素的解释:"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一、编订统一课本阎锡山用民政治的实质,可以用三个民来解释:民德、民智、民财。其中民德分为信、实、进取、爱群,对于这四点,他的落实政策是"于国民师范养成(班)所注意此。于国民学校课本及补习国民学校课本中注意此。于社会教育各事  相似文献   

2.
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条古代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A、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之东,故题曰“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个“九”逢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幼童节庆风俗中,日本有个"七五三"节,节期在每年的11月15日的,也有的在11月15日前后的星期日。这是特别为年满三岁、五岁的男孩或满三岁、七岁的女孩设立的节日,是一种祝岁现象。在日本,不论男女儿童,到三岁就算从婴儿进入儿童期,男孩到五岁就可以穿一种日本民族服装袴,女孩到七岁要穿和服。七五三节就是源于古代的穿袴、束带仪式。这是有;同成长为少男少女的标志:男孩五岁举行穿“裙裤”仪式,女孩七岁举行“带子”仪式。之所以取“七”“五”“三”数字来庆贺,是日本习惯上把奇数作为吉利顺遂的数字。这是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单数为…  相似文献   

4.
唐代(618—997年)二百九十年间,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地震频繁,其中有不少次还是烈度强、破坏性大、灾情严重的大地震。 1.唐开国之初的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一日,京师(今陕西西安一带)发生地震。三年(620年)二月三日,“京师西南,地有声,如山崩。”七年(624年)七月,巂州(今四川西昌一带)地震,山陵崩裂,河道壅塞,江水为之断流。这种“山摧壅江”的地震,其“烈度”似乎相当于今天国际所使用的“十二度地震烈度表”的十度至十一度。 2.唐太宗时,更是“地屡震”。史载:贞观七年(633年)十月二十一日,京师地震。八年(634年)七月七日,陇右(今甘肃中、西部,新疆东部边沿,青海东北部)“山崩”。十二年(638年)正月二十二日,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带)、丛州(在松潘附近)地震,房屋被震塌,压死了一些人。二十年(646年)九月十五日,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地震,有声如雷。”二十三年(649年)八月一日,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震,其中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县一带)最为剧烈,死五千余人;三日,这一带又发生震动;十一月,这一带又出现震动。  相似文献   

5.
三岁至七岁是孩子脑部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急速发展;智力、心理和生理发展也达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养成的习惯、个性往往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三岁定八十”“七岁看老”。这些俗语就是指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6.
早晨六点多,一阵清脆的鸟鸣将十一岁的王素惊醒——与其说是小鸟将她闹醒,不如说是她的生物钟准时起了作用:自从两年前父母到山西打工,王素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现在家里就剩下她和九岁的妹妹、七岁的弟弟,而她是这个三口之家的“家长”。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发生在山西和浙江的两起“弑师案”引发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乃至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去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教师的安全和学生的安全同样重要,都是重于泰山。”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3)
于成龙为山西永宁州人.清顺治18年45岁时出仕,65岁时升任两江总督。作为封疆大吏,他却获得了“于半鸭”、“于糖粥”、“于青菜”、“无米总督”等众多雅号。于成龙出仕后十几年没回家,任合州刺史时。前来探望的儿子要返山西,他无物可带,只割了半只成鸭嘱其拿回家送给奶奶,遂被人称为“于半鸭”。  相似文献   

9.
李亚男  钱伟强 《家长》2012,(6):6-15
今年“父亲节”主题,《家长》调查的灵感是来自下面这篇小文: 七岁的时候:“爸爸是个伟大的人,他什么都知道。” 十四岁的时候:“好像爸爸有时候也犯错误。” 二十岁的时候:“老爸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二十五岁的时候:“爸爸什么都不懂。”  相似文献   

10.
膝崇德,男,61岁,1952年至1956年在原山西大学师范学院生物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讲授过“植物分类学”、“普遍植物学”、“有花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态学”及“中草药”等课程。1983年调回运城高专生化系(原运城师专生物系)任教,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后担任系主任。历任山西植物学会及山西生态学会理事、运城地区环保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相似文献   

11.
清朝年间,山西出了个大才子,名叫裴律。这人才思敏捷,善作诗文,被誉为三晋第一才子。这一年,他刚满十八岁,自以为名气大了,更是春风得意,狂妄自负。一天,雨过天晴,日丽风和,裴律信步出城,到山村闲走。他来到一个村口,这儿山坡上是一片绿色的草地,一群洁白的羊儿在山泉边饮水。他见了,触景生情,随口吟道:白水泉口口口品这是对联的上联。“白水”合而为“泉”。三个“口”字为“品”。七个字,扣住两个字,十分紧凑简洁。他吟出上联后,却半晌续不出下联。正在这时,忽听身后一阵朗朗笑声。裴律细看,原来是一位放羊的小姑娘在笑。裴律生气地说:“…  相似文献   

12.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山西作为“文革”的重灾区,经济建设在这10年中曾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损失。今天,我们回顾和分析“文革”时期山西经济建设复杂的历史,总结教训,对于防止这种灾难的重演,推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十分有益的。  “文革”时期山西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文革”10年山西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正常,时起时落,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6年5月至1969年12月),国民经济发展呈良好的势头,因受到社会动乱的破坏而急剧恶化。1966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建…  相似文献   

13.
甘做“孩奴”,女研究员母亲“大变样” 1997年5月21日凌晨,随着一声啼哭,姬羽洁在市第七医院产下了7斤5两的大胖儿子,这一刻,对已经34岁高龄的姬羽洁来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14.
记忆犹新的两件事荆世华30年前,我在《山西教育》从事采、编、审工作8年。随着山西教育事业的发展、调整和提高。刊物由一个《山西教育》杂志发展为山西教育“小学版”(半月刊)、“中学版”和“成人教育版”,发行量由几千份增加到5万多份。在这8年时间里使我记忆...  相似文献   

15.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七岁时写了这首诗,因此被誉为“神童”;现在城里的孩子七岁之前就会背它,尽管他们也许没见过一只真的鹅。我七岁时什么也不懂,天天在街上和村里的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语第四册《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曹冲七岁时动脑筋想办法,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这篇课文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第一节交代:人家送给曹操一头象,他带着七岁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七岁”,说明曹冲年幼,在年幼时就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一同去”,说  相似文献   

17.
《狮子和小狗》浅析山西傅海涛,段小平《狮子和小狗》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组教材是继第二组之后,再一次以“观察”为读写训练的重点。这次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复习巩固中提出了更高的观察要求。这篇课文紧扣训练重点,对训练...  相似文献   

18.
“你是个男子汉!”从七岁开始,我好几次听到别人对我说这句话,也好几次对别人说过这句话。  相似文献   

19.
於斌 《神州学人》2004,(2):50-50
英国的学制可以概括为“六五二”。孩子 四岁入学前班,五岁上一年级,小学共六年。11岁上七年级,开始中学阶段。16岁时有一次中学会考(GCSE),至此,11年的强制教育结束。毕业后有些学生离开学校准备就业,成为“劳动者”;有些学生去“SixthForm College”,继续深造两年,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参加两次考试,第一年的“AS”考试,第二年的“A Level”考试(相当于国内的高考)。中学时期的考试都非常重要,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11年的强制教育,被分为四个关键阶段(Key stage 1-4),5至7岁为第一阶段,7到11岁为第二阶段,11到…  相似文献   

20.
刘良华 《中国德育》2009,(9):65-68,81
中国民间的经验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条经验把七岁看得很重要。这个思路和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斯波克(B.Spock)的发现大体是一致的。略有不同的是,斯波克认定的年龄是九岁。九岁是决定人的一生的发展状态的关键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