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回顾上期专栏,拜读本期大作,总共九篇文章中,六篇专注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或全面讨论,如吴金华先生之于《建康实录》,或述论考议,如笔者之于《宋书·州郡志》,或商榷句读,如孔祥军博士之于《魏书·地形志》,或引史证事,如卞孝萱师之于《佛祖统纪》,或阐说经典,如赵益兄之于《三天  相似文献   

2.
《宋书·夷蛮传》是专记刘宋政权与周边国家交往的传记。然而,有关此时的佛教事宜也被载入该传。这种独特的现象与《宋书·夷蛮传》的编撰继承、传统儒家本位思想以及南朝佛教特有的夷蛮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载有襄阳县、襄阳郡说,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羼入、误抄照搬之说。《通典·州郡七》说:"襄阳,汉中庐县地也。"《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说:"襄阳,汉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三国会要》说:"《宋志》引《魏略》云:襄阳郡‘(魏)文帝立’。"这表明,两汉没有襄阳县、襄阳郡建置,襄阳县、襄阳郡的建置当起于曹丕。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太大,导致一些古籍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亟需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左传》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该书的命名和撰著年代是历代研究中的两大疑点。通过考察"集解"的注释体例,并结合杜预注释《左传》的宗旨,认为杜氏"集解"乃集合经传作解,进而肯定陆德明、孔颖达之说。此外,利用《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及《水经注》中的相关材料与杜注中的地名互证,可以推定杜预始注《左传》的时间应不晚于咸宁二年(276),并非太康元年(280)平吴之后。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晋时期山阳郡之置,由于史料记载的多元性与矛盾性,学界对其认识存有争议。通过对《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与《永初山川古今记》及其他相关历史文献的比勘分析,可对山阳这一政区的析置变迁做一大致复原:山阳于东晋元帝侨置兖州之时修筑为城,起初作为江、淮守备防线的一环,后亦充作东晋北伐的东线据点,因而长期保持军戍的状态。在义熙九年政局渐稳之时,于土断中置为郡县,割予实土,从此具备了安置、招诱侨流的作用。山阳之置,历经东晋限江自保、权臣北伐、土断侨流等重要历史节点,是东晋政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宋书·夷蛮传》是由沈约撰写的,专述与刘宋王朝交往的亚洲诸国的传记。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并讨论《宋书·夷蛮传》的重要史学价值,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专著与论文。关于《宋书·夷蛮传》中所涉及的与刘宋王朝交往诸国的关系研究、佛教研究、民族关系研究等成为《夷蛮传》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丰富了《夷蛮传》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探讨《夷蛮传》的史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1]是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中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书.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过研究,尤以语言文字学角度为主.笔者通过对《说文》中地理资料的整理,发现有一些郡国级行政区划的名称不见于《汉书·地理志》,还有一些不见于《续汉书·郡国志》(下文分别简称《地理志》、《郡国志》).  相似文献   

8.
荀勖《荀氏录》与崔豹《古今注·音乐第三》,是西晋乐府诗批评中的两种代表作。《荀氏录》所反映出的荀勖之于乐府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与《宋书·乐志》、《晋书·历律志》等之相关记载,共同构成了苟勖“古今并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崔豹在《古今注·音乐第三》中对19首乐府诗的题解,不仅首次将“前乐府”与汉乐府合而为一,同等对待,而且开对汉魏乐府“题解类批评”之先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与《汉书·艺文志》齐名的《隋书·经籍志》,在编撰体例、序言、学术探究等方面对《汉书·艺文志》都有所继承,甚至在内容方面也有沿袭。但为了适应当时文献编目的具体情况和时代要求,《隋书·经籍志》在分类、著录方面等都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在我国图书分类史上和目录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洁 《安顺学院学报》2011,13(1):62-64,86
与《汉书·艺文志》齐名的《隋书·经籍志》,在编撰体例、序言、学术探究等方面对《汉书·艺文志》都有所继承,甚至在内容方面也有沿袭。但为了适应当时文献编目的具体情况和时代要求,《隋书·经籍志》在分类、著录方面等都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在我国图书分类史上和目录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云梦睡虎地发掘出土的秦简中,《编年记》以其特有的记载内容和书写形式为学术界与研究者所高度关注。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大量的对《编年记》的记述事件和思想内容以及文字书写所体现的书法艺术特征等进行研究探讨的文章,但迄今鲜有对该书及其作者的思想与审美艺术观念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字。为此,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编年记》作者"喜"在竹简上记事的内容和书写风格来对其思想倾向以及求变求简求新的历史观与审美价值取向做进一步的探察,进而管窥秦代人们的思想与审美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12.
明清地方志中的善书史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艺文、目录和人物传记,其中尤以后者数量为多。光绪《湖南通志》中,即有许多人物传记中载有善书史料。通过分析这种史料的结构、性质及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明地方志在善书研究中的利用,从而推进中国善书的研究。同时这种研究也对整个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陇右稀见方志三种>,内收<新增岷州志>、<安西採访底本>、<甘肃巩昌府会宁县乡土志>,皆系杭州刘子亚先生家藏稿本或抄本.三志不见于诸书著录,亦无公私收藏,确为海内孤本,弥足珍贵.对考订三地的方志源流,征稽西北史事,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潘一志(1899—1997),水族,水族史学的奠基者,编纂有《荔波县志稿》(1944)、《荔波县志资料》(1954)、《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1959)等,对水族古文字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保留了大量水族文字资料,在近150年水族文字研究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编年诗文计约29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异议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佚文以及现存文献提供的线索,《永乐大典》收录的《新安续志》的编修时间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这部志书修于元代延祐年间,即洪焱祖编修的《新安后续志》,另一种是这部《新安续志》包括两部志书,一部是宋代端平乙未李以申编修的《新安续志》,另一部是元代延事占年间洪焱祖编修的《新安后续志》。  相似文献   

17.
《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欲当王之法,于是便产生《春秋》新王说。《春秋》以鲁为主,继而又产生《春秋》王鲁说。《春秋》新王说重在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而《春秋》王鲁说则突出了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手段。董仲舒对《春秋》王鲁的观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认为《春秋》是周之后的一新正统,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何休在《公羊解诂》中对《春秋》王鲁义理作了具体的阐释:褒贬诸侯,赞颂王化;褒内贬外,尊鲁拥王;王者当自正,恩信天下等。何休阐释《春秋》王鲁义理时有的是直承经传本意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则曲解了经传本意而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18.
肖瑜 《家教指南》2011,(2):114-119
对深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的《三国志·吴志·虞翻传》10行残卷之流传、公布、著录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研究该残卷文字中分属于通假字、虚词和语篇的三处异文,指出其凸显古写本近古存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志》)、《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志》)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后出现的另两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典籍流传情况的重要工具书,特别是对我们掌握唐代典籍图书流传著录情况有重大帮助。并试着从两志的著录体例着手去研究,进而发现二者之间在这其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和两志在著录体例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即墨先贤黄宗昌对崂山情有独尊,为我们留下了第一部《崂山志》。此后,当地学者或作续志,或作新志,其中尤以黄肇颚《崂山艺文志》和近人周至元《崂山志》最为著名。黄氏《崂山志》先以抄本传世,从民国五年(1916年)刻印以来,迄今已经出过多种版本。多年来,学者们对黄宗昌、周至元及其《崂山志》进行了相对较多的探讨。简要回顾该书传播、整理及相关的研究历史,总结其得失,对崂山文化和崂山道教研究的推进,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