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F0002-F0002,I0001
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创建于1998年,学校现为江苏省法制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红旗团委、扬州市德育先进学校、扬州市文明校园,连续10年获得扬州市文明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2.
滨州市洪涝灾害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献资料法研究了滨州市洪涝灾害历史,以调查评价法和海因里希法评估了全市建国以来50年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析了洪涝灾害成因,并提出了防洪救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瓜洲中学     
《基础教育参考》2006,(6):I0002-I0002
瓜洲中学建于1958年,是扬州市邗江区首家获省厅授牌的三星级高中,为扬州市中学系统唯一的全国绿色学校先进校。学校西靠润扬大桥、南濒润扬森林公园,北接沿江高等级公路,东临古运河。扬州市公交旅游专线和16路车直达学校。  相似文献   

4.
呕心沥血铸党魂──记泰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家宜江苏鲁茂冬近十年来,泰州市第二职业中学注重全面管理,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扬州、泰州市文明单位,扬州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扬州市卫生模范单位,扬州市绿化最佳单位。1995年,该校教育转...  相似文献   

5.
按需培养因需施教扬州市电子职工中专校扬州市电子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80年的扬州电子工业干部培训班,198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扬州市电子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3年通过了成人中专条件评估并经省教委验收合格。创办10年来,学校从小到大...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分析多年来的洪涝灾害的基础上.总结了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灾害具有多样性、多发性和差异性.同时从地形地貌、气象气候以及人为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为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2006,(5):26-29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江苏省仪征职业教育中心校(仪征工业学校),创建于1984年5月。是省合格职教中心,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占地22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在校生6180人.教职工286人。其中高、中级教师占60%。研究生2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江苏省优秀教师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扬州市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名。全国首批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和扬州市首批名校长1名,扬州市学科带头人2名.扬州市教坛新秀2名。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参考》2008,(4):F0004
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西郊蜀岗风景区,东望瘦西湖莲花出水,西聆宁启线汽笛悠扬,南眺润扬桥长虹卧波,北毗平山堂栖灵参天。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2007,(4):F0002-F0002
江苏省江都市丁伙镇位于京沪高速与扬州北绕城交界处,是全国著名的花木名镇,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千强镇”,面积80.9平方公里,总人口5.01万人。全镇现有两所中学(均为省示范初中),两所小学(一所为省实验小学,一所为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一所成人教育中心校(扬州市乡镇示范成人校、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两所幼儿园(一所为扬州市一类幼儿园,一所为扬州市二类幼儿园)。  相似文献   

10.
扬州市第一中学坐落在古城繁华地区,东傍古运河、宋大城遗址。西邻琼花观、个园、江泽民旧居,北接东关古街,南对朱自清故居、何园。在这一校址上办学,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52年,由扬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建校,命名为“扬州市第一中学”。百余年来,在一代代博学名师的精心培育下,从这里走出了许多饮誉海内外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气象、水文、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灾情以及减灾预案等方面对2005年10月2日登陆福建晋江和龙海的“龙王”台风灾害链巨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主要致灾因子是狂风、内涝、积水等,而农村和郊区地区则主要是狂风、洪水、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巨灾的原因是登陆台风“龙王”引起的灾害链、福建中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山地性河流(比降大)等自然因素和防洪工程落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不够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据巨灾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提出城市地区和平原低地应重点防御内涝,沿海以防御大风和风暴潮为主,山区则应重点防御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气象、水文、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灾情以及减灾预案等方面对2005年10月2日登陆福建晋江和龙海的“龙王”台风灾害链巨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主要致灾因子是狂风、内涝、积水等,而农村和郊区地区则主要是狂风、洪水、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巨灾的原因是登陆台风“龙王”引起的灾害链、福建中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山地性河流(比降大)等自然因素和防洪工程落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不够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据巨灾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提出城市地区和平原低地应重点防御内涝,沿海以防御大风和风暴潮为主,山区则应重点防御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衡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以雨养农业为主,经常遭遇干旱与洪涝风险,因此防洪抗旱是衡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依据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从抑制干旱与洪危险性、降低农业水旱灾害脆弱性以及转让农业灾情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减灾体系、水利工程体系和社会化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区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是造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一直被人们忽视。本文从湖区环境地质着手 ,分析了堤垸失事及所存在的险工险段与地质缺陷的关系 ,得出地质灾害是造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必须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濒水城市水灾问题初探--以北宋开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的开封是一个典型的濒水城市。本以开封为例,透过大量的历史材料,对历史上濒水城市水灾的基本特征、发生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揭示了历史时期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提出只有将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的结合,城市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从而对当代濒水城市水灾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洞庭湖区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治理效果的不理想,本文试图从地学背景角度对引发湖区洪涝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地学背景启示的基础上,对洞庭湖防洪治洪提出了我们的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发生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形成百年罕见流域性洪灾,堤毁物没,损失甚重。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紧急组织抗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物质补给,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民众也积极参与抗洪斗争,开展生产自救。与旧社会灾荒时的物价飞涨、瘟疫蔓延、流民四散相比,该次水灾景象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努力构建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强有力的抗灾、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乾隆年间,水灾成为奉天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往往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清朝非常重视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采取了各种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灾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洪涝灾害加剧的社会因素分析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洪涝灾害增长的社会因素:环境的改变,人类掠夺性垦殖活动,防洪工程的修建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洪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永州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与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州市的洪涝灾害具有高频性、多发性、重灾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根据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作者认为其特点是山丘区孕灾环境、暴雨型致灾因子和脆弱性承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控制山区水土流失,发挥生态减灾功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洪涝防御效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免灾能力和完善综合减灾行政管理体系,提高全社会抗灾水平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