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莉 《现代语文》2011,(10):89-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更应注重人文关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要珍视学生提问,善待学生插嘴,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那么,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杨山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  相似文献   

6.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赖以沟通的语言工具,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语文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应该关注语文文本所负载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文学教育》2008年1月发表了郑新的《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文。文章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点”——语文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过分强调“人文性”,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渗透,实际上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凸现人文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那么,怎样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与自己的粗浅理解,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无非是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养成。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听说读写工具的掌握.还是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都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的“接受”过程所能奏效的。语文工具的掌握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验与感悟.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就是体验与感悟的结果。人文素养的形成.要靠熏陶、感染,是学生自己体验与感悟的结果。毫无疑问.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讲授性教学转向体验性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面的动态过程。语文活动式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需要。它的实施,既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也有利于推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性质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石作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要有利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教学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 ,不管是总目标 ,还是阶段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充分体现在对三个维度的把握中 ,既体现知识与能力 ,还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天然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语文成了应试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精神培养割裂开来,以致学生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杨东平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一、…  相似文献   

14.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母语的一门核心的课程。语文课堂是教师传授语文知识的平台.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意义的。通过课堂上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在教师创造的课堂情景之下,小学生的母语知识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15.
杨忠 《云南教育》2003,(2):20-21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长期争论的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践证明,注重人文、走向生活,努力在“人文—生活”的结合上下功夫,既有利于开发心智、操练技能,又有利于培养性情、塑造人格,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成功的途径。一、语文教学倡导“人文—生活”有机结合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学倡导“人文—生活”的有机结合对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诚信、正直、高尚的世纪新人意义重大。首先,从人文性说,学校既是知识教育的基地,更是精神教育的圣地…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亦有其人文性的一面。如果能实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提高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又不致使语文教学嬗变成“技艺之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搡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鉴于此,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创造性,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增加阅读量,语文教学必须突出搞活教法,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统一是摆在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加强语文阅读中的人文渗透是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探索人文教育的渗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课改以前存在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泛化”问题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话,那么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人文性泛化”的问题也同样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它。  相似文献   

20.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科学地实施教学评价,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