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侨务文化的认识论,要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宏观背景,在具体的文化表现中审视其形成及发展。侨民是各民族、各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其所固有的民族文化与居住国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是两种或者多种文化体系的冲突与融合,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居住国文化的接受。就在这一系列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了新的文化认证。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中国侨务文化认识论,必须以中国文化认识论为主,进而寻找侨务文化形成的源流及发展趋势,为文化融合确立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强调文化的平等性和对异文化的尊重与交流,但现代教育发展的公共性、功利性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却形成和强化了教育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融合与吞并。要想真正实现多元文化的理想,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促进各种文化通过不断创新来改变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以学校核心理念为指导,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作保证,以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支撑点,与课程文化相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突出“吸引”,把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到学习上来,吸引到发展上来,形成“愉快健康”的网络文化;突出“促进”,加强教师“合作共享”的网络文化建设,搞好网络校本培训和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生活及其创造的文化,阐释了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独特的,自由的,粗犷的草原文化,并与中原农耕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二者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冲突,也不断融合,形成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将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管理学与区域文化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社会政策的整合力、实现力与治理力功能为基点,着重探讨社会政策在促进地方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共生的路径选择、策略安排与机制设计,通过社会政策挖掘文化资源与交互渠道,促进文化互动与牵引;实现文化合作的社会化平台,创新产学研文化载体衔接;形成文化融合共生制度与机制,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制度性双向交流与互补创新;促使发挥各自人文优势,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深层人文融合,形成文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许靖  潘雁 《海外英语》2023,(1):117-119
翻转课堂无法保证深度学习的发生,生成式翻转学习理论强调在自主、合作、探究、创造、共享的学习格局中以生成为目的、以体验为导向、以创造为驱动,实现“自下而上”认知提升和“自上而下”思维创新的融合。该文集中于学习者自主、社会学习环境、教学支架三个方面将中国文化引入八年级英语课堂,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民主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精华,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进步和创新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直接渊源,是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自汉代以来,与中原文化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哈萨克族音乐发展史来看,《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与发展,与哈萨克族“库依”(器乐曲)的发展一脉相承。从时间上大体可分为古塞人至乌孙(汉初)以前的早期形态,乌孙(汉代)至哈萨克汗国成立前(明代中期)的孕育期,哈萨克汗国(明代中期)至清代的形成期以及近现代的演化期。  相似文献   

12.
毕节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根据毕节彝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大体分为先秦、秦至西汉、东汉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等几个时期。关于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格局,因此,应进一步拓宽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继续深入探究其中的重要问题,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汉传佛教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与佛经的翻译几乎同步展开,最早的讲经活动始于汉末魏初,并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讲经活动于唐时分化出僧讲和俗讲,僧讲以讲经、讲律、讲宗并举,制度较为完备、稳定;俗讲形式变化较大,宋以后仍有变异.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之一,对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可看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漆器和漆艺最早产生在中国,远自汉代开始向外输送,并代代相传,不绝于迹,构成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然而,有关中国漆器,漆艺的文献记录和研究相当匮乏,有关漆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也注意不够,本文通过搜索考古和中外文献资料,着力对中国古代漆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表现作些勾勒,以显示中国古代的漆和漆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开始于商周时期,经过秦、汉、唐、宋、明、清等封建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契约制度。针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和研究,可以明晰契约制度发展的轨迹,了解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契约制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完善当代的合同制度。现代契约主要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文章根据这三要素从古代契约的主体、形式的变化和内容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了解社会变迁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易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集安八卦图是目前年代最早的八卦图,填补了隋唐之前无八卦图实物的空白.它的卦的组合为中国(汉代)存在多种版本的易学系统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并且为探寻易学源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就文化史而言,集安八卦图表明了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游牧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化的共生和蒙汉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化的融合和满蒙化的综合,使蒙古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