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由"起来"构成的一种特殊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5):102-103,109
本文分析了由“起来,,构成的“NP+V起来+AP”这一句式。认为句首成分经常由名词充当,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V经常由持续义或可以重复的瞬间动词充当,“起来”是动词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的标志,AP经常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小句充当。“NP+V起来+AP”句式具有非事件性和评判性,句式符合时问顺序原则。  相似文献   

4.
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老乞大》里有四类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充当状态补语的成分有三类: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主谓短语,《老乞大》里有不少单纯形容词构成“V 得 C”的例子,其中有些可以凭借形式标记确认它们为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既有粘合式(动 趋)的动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动 将 趋,动 得 趋)的动补结构;可能补语有“V 得/不得”、“V 不 C”等几种格式,但这两种格式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  相似文献   

5.
汉代“V得O”结构有“V取义得O”、“V非取义得O”两种格式。从“V取义得”到“V非取义得”,动词与“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短语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分析句于成份,避免遣词造句过程中的一些语法错误。 动词短语的基本结构形式大致有下列几种:①“状 动”;②“动 宾”;③“动 双宾”;④“动 补”;⑤“状 动 宾”;⑥“状 动 补”;⑦“动 宾 补”;⑧“动 补 宾”;⑨“状 动 宾 补”;⑩“状 动 补 宾”。要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动词短语中,判断其结构形式,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只要教师向学生揭示它的规律,就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的目的。 动词短语的性质是由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决定的。中心词在该动词短语中的位置,决定了该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V+给"中"给"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V 给”(动词 给 )中“给”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认为是介词 ,有的认为是动词 ,还有的认为“给”虽是介词 ,但“V 给”结合紧密 ,可看成一个整体 ,作用与一个动词相当 (有的甚至说“V 给”是一个词 )。由于上述分歧 ,各种语法书对“V 给 N1 N2 ”(“V 给”后带上两个名词性成分 )的分析也就不同 ,有的认为是双宾结构 ,有的认为不是。文章认为 ,“V 给”中的“给”是动词 ,“V 给 N1 N2 ”是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发展演变历程,构建“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网络模型。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V下”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宾语还是补语?——关于动词后的数量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杯”、“一次”这样的量词短语用在动词后面时的定位,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将它们处理成宾语,有的将它们处理成补语。对这种“动+量词(数量)短语”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名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和普通话里都存在着许多词汇性的短语,即词汇化了的短语。这种词汇化了的短语又叫做短语式的词。本文仅就德州方言里有别于普通话的几种短语式动词作一描写分析:一、动结式动词;二、动趋式动词;三、偏正式动词;四、主谓式动词。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由两个词构成的动词短语.让许多同学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有的是动副短语,有的却是动介短语?区分它们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就如何区分动介短语和动副短语,以及在使用上有哪些要求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玩”可以带“着”“了”“过”;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把(给) NP V1NP V2(N)”式动词性短语,运用句法研究和语义搭配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归属问题,提出了“含兼式”短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不仅可以附着于单个的动词和形容词,而且可以附着于动词性短语。本文考察如下几类动词性自由短语带“过”的情况:一、动补式短语,包括趋向补语短语、结果补语短语、程度补语短语;二、并列式短语;三、兼语短语;四、连动短语。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名词、动词的数量特征的认知分析及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考察,我们将动词后动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同时又发现了动量词、名量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之间的组配存在着一种不完整的关联标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对“V 数词(一) 动量词 N”结构作出细致、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提出了使动用法的判断标准。殷商西周时期已出现一定数量的单音节使动词,在此基础上,"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开始萌芽。这类复合结构发展至后世,可以分为三类: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使成式。其中只有"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和"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具有使动用法,后者至近代汉语阶段才大量产生。殷商西周时期,已经产生具有使动用法的"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并一直沿用到中古汉语及近代汉语。  相似文献   

18.
"V成"结构的变异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事物甲和事物乙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其变异情况比较复杂,本针对常规性“v成”结构的构成条件,从三个方面对变异性“V成”结构作了简要描述,并对变异产生的修辞手法、变异带来的修辞效果进行了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9.
“吃了一碗”和“看了一天”这两个短语,从表面上看,它们的构成形式都是动词 了 数量词,但是否就可以认为这两个短语在结构上是同种类型的短语?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吃了一碗”是动宾短语,而“看了一天”是动补短语,为什么是这样?这就自然涉及到如何对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进行辨析。关于这两种短语的辨析,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