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既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又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写作教学渗透进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来渗透写作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语文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促使他们的语文能力不断发展,即达到以"本"为本,读写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应用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有重点的选择某一方面内容作为教学突破口,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主题入手,把握教材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  相似文献   

4.
相关调查表明,反复操练有助于能力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文字的学习出发点是‘知’,而终极点在‘行’。"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标也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本方法是语文实践。现在的语文课堂必须更突出学生动手实践与实际操练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活动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中一篇篇课文教完了,目的又是为什么呢?例子的作用是什么?语文不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吗?简单地说就通过例子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语文的课例作用也在于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良性循环。那么,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学用语文呢?  相似文献   

6.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对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意见非常值得重视。语文教材的性质与功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和习惯的一种凭借。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文本匀称。教材选文的编辑加工应该要注意节录、改编、修改、作注释、设计练习题、撰写知识短文等方面。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明确教材的目标;语文教材体系要体现出训练的项目和步骤;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构建大阅读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丽珍 《现代语文》2005,(10):47-48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我们知道,使青年学生"学会审美"是21世纪语文教育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标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家陈村说:"语文首先是美育."语文教材把"文质兼美"作为自己的选文标准.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是学生写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王占芳 《学周刊C版》2019,(5):112-113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但语文教材不是目的,不是终点,而是学生"举一反三"的例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和方法有限,所以,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通过让学生进行种种阅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韦权 《考试周刊》2013,(73):34-35
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以教材为媒体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以完善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结构、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通过教材改革引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修订教材应关注四点:以取法乎上的选文原则引领学生提升阅读品位;以思维能力的深化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以突出语文工具性为主的选文引领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以小初的有效衔接引领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指导阅读方式,培养阅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学会阅读种种的书。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习得相关表达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  相似文献   

14.
一、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总习惯于把语文的学习局限于对语文教材的学习,而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应当把教材看作是知识的载体而不应当作是知识本身。"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途径。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除了用媒体展示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雄伟景象外,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曾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书面的知识,而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堂进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我们在教学中也有深切的感受.语文教材中不乏《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是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大家之作",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对教材示范功能的简洁概括。我们一般用这句话来指导学生学习:学习教材,要活学活用范例,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科书是学生教和学的重要凭借和资源。它不仅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供帮助,还为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服务。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就必学转变教材观,用教材来教。面对内容多而新、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大胆取合,因文而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作文能力是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 ,它的养成和发展依循怎样的途径 ,安排怎样的系列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实 ,作为传统教学的精华之一 ,“读写结合”无疑是值得珍视的一份遗产。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 ,体现了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技能训练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辨证统一联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遵循叶老的教诲 ,我把“读写挂钩”实践于语文教学。作文练习尽可能同现行统编教材中的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从现行课本的选文和单元组合中 ,理出一条可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