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不仅对于中小企业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具有积极影响,还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又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与集群化的互动效应,以及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发展程度差异问题,进而,提出发展中、西部区域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必要性与发展思路。本文研究不仅对于宏观部门有重点地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于解决后转轨时期中西部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锡君 《科研管理》2006,27(1):80-84
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不仅是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抓手,也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总结浙江的新鲜经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研发机构是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三个创新载体。"三链分析法"、三结合选择法和市场化选择法是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三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集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一种新趋势,但由于受集群内资源禀赋、政府政策、集群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集群效应是有限的。从产业集群网络要素和结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集群效应有限性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指出在集群规模和集群效应之间存在着极限约束。在没有达到极限约束之前,扩大集群规模可以不断增强集群效应,如果超越了极限约束,集群效应将大幅度地递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相关性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创新效应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企业网络,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企业系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互动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同时也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创新,创新是集群内企业发展的动力,可以形成集群的持续竞争力,而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溢出效应又有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一般来讲,产业集群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集群能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因为存在着长期而广泛的交易、合作和互动关系,会使…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转型经济、研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要注重创新资源的投入,更要注重提高创新资源的效率。文中收集"一带一路"17省市2009—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网络DEA方法,对创新过程中研发与商业化效率进行测度、求出各阶段的冗余松弛及规模收益。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各省市分布不均衡,并且研发效率整体较低、商业化效率整体较高。研发阶段:内蒙古、黑龙江等8省市效率最优,无冗余松弛,其余9省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甘肃、青海等4省的规模效率递增,内蒙古、青海规模收益不变,辽宁、吉林等11省市规模收益递减。商业化阶段:浙江、福建等5省投入产出达到最优,无冗余松弛现象,其余12省市商业化阶段投入存在大量冗余;上海市规模效率呈规模递减,浙江、福建等4省市规模收益不变,内蒙古、辽宁等12省市规模收益递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一带一路"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产业集群及其集群内的企业不仅需要发展经济实力,而且还要兼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因此,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探讨了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六大因素,并提出从投融资体制、企业制度体系、产学院合作机制、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四个方面入手推进两型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产业发展集群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鉴于麻城特有的地理和有利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提出了振兴汽车配件产业,促进麻城经济发展的建议,坚持走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化的道路,逐步形成汽车配件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网络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少华  汪佳蕾 《科研管理》2007,28(3):47-52,69
我国产业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与国际上相似的"集群化"趋势,集群中的很多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纷纷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针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四大区域网络"及其重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内容有:1、以"产业链"嵌入与延伸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产业整合为手段的区域产业网络重构;2、以改善产业集群发展中相对"固化"甚至"锁定"的制度创新模式和构建有利于集群关键共用技术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创新网络重构;3、以启动集群内企业信息化工程、发展"网上超市"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虚拟网络重构;4、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对基于解决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难为目的的区域融资网络重构。  相似文献   

10.
李全志 《内江科技》2013,34(3):1+13
产业集群发展是浙江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该省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存在产量大利润小、政府"无为而治"、交易方式"代际锁定"等主要瓶颈问题,据此认为浙江省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应以建设区域品牌为导向,通过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全力打造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济、积极打造发展体育用品产业的强势品牌策略,实现该省体育用品产业"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升级、区域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等方面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并依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发展对策,旨在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资源科学》2015,37(6):1239-1248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2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3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4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区域品耀的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企业都有充分的激励去建立和维护区域品牌,从而有效防止“柠檬”市场的出现,利用索洛模型,可以解释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演进机制和竞争优势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马刚 《科学学研究》2005,23(2):188-196
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和竞争优势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诸多关注和广泛探讨。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做一简要概述,然后基于此内涵从多个理论视角对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和竞争优势及其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和评述,以期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如何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促进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区域合作机制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实证模型考察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促进了长三角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原位城市要大于新进城市。机制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市场整合机制、产业结构升级机制促进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经济联系机制的作用则存在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模型分析、中国实际数据模拟两个角度解析了地区间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的两地区、三部门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地区间经济差距演化的原因在于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源在于资本、异质性劳动流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相依性。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分析过程可用于探究任意经济体任意时期的经济结构特征。将该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中国实际,得到的模拟结果表明,以现代化技术为生产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了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而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引致需求又进一步造成了地区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进而形成正反馈机制,即“要素追逐技术”现象。此外,在要素流动背景下,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是决定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规模的传统服务业支持,同时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反哺机制。因此,加大技术性资源引进力度,弥补地区间技术差异,引导地区间工业、服务业协调布局与发展,方能有效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品牌效应已经成为和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同等重要的影响因素。创建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是迅速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培育区域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天津滨海新区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出一个国际知名的滨海新区区域品牌,对于天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可行性和难点,最后对建设滨海新区区域品牌提出一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孟薇  凌耀初 《软科学》2008,22(1):50-54
将具有空间报酬递增属性的产业集群现象纳入复杂性分析框架之内,发现包含集群的产业经济系统的空间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动态无标度特性,产业族群通过具有增长性与择优连接性的空间行为形成分工性产业集群,而产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是有效资源丰富性逐渐得到提高以及由此引致的分工逐渐深化的功能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在特化分工模式下,产业族群的组织设计遵循最大功率的理性路径择优原则、以地理集聚的空间组织行为达到提高有效资源利用率的效果。在产业经济系统从无序的热力学分支进入到有序分工的耗散结构分支以及产业族群空间择优的过程中,包含有历史的、制度的等偶然性因素的存在。报酬递增经济系统中的集散作用意味着主动权。掌握主动权的国家或区域经济是相对安全的,不掌握主动权的国家或区域经济中存在着隐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克逸 《软科学》2003,17(1):27-30,38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对开放的市场条件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如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信息技术可以低成本扩散,而且具有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