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74年首先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正确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作用。在当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有了更加具体而现实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和舆论特点的分析,具体阐述"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晓慧 《报刊之友》2010,(11):139-141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于是有学者提出,作为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之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在现今网络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究竟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该篇文章就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并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沉默的螺旋"现象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和条件下,尤其网络上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反沉默的螺旋"的现象日益凸显出来。伴随着"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谣言四起,事态发展受到外界舆论影响而越加恶化。本文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雷阳 《新闻世界》2014,(9):115-117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作为大众媒体传播强效果论的"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的运行机制和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分析,揭示出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隐性沉默",并得出结论:新媒体环境下"沉默"依然存在,但控制舆论的力量已经分散。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2年在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媒介环境变得多元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信中出现多元呈现的趋势,熟识度、群内权威、"无所谓"心态以及功能性操作和设置成为左右"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当前价值观及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舆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抓手和需持续重视的工作.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理论再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首见于1974年德国学者诺依曼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文章中,她随后于1980年出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从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等核心层面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内地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网络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本文试图把网络的特点与舆论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分析适用于解释传统大众传播与舆论关系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兴起后,有不少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依旧适用于互联网环境。如今,越来越多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大众传媒为信息发布方的格局。那么"沉默的螺旋"理论究竟是否适用于自媒体呢?本文试图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核心理论的角度,浅析该理论是否适用于自媒体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4.
韩晶 《新闻世界》2011,(7):202-20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天涯论坛"百姓声音"版2011年1月1日—2011年5月8日间关于"药家鑫"案的帖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网络舆论表现出较有理性、多元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于传统大众媒体强效果理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是否依然适用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试图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基本理论前提与核心概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沉默的螺旋”并没有在网络空间里消失 ;同时鉴于网络传播的特质和我国现阶段网络媒体受众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其表现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沉默的螺旋”:新媒体语境下的理论检视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诺依曼基于对德国议会选举的观察,提出了舆论形成与扩散过程中“沉默的螺旋”效应.这个理论从社会控制的层面,探讨了意见环境、群体压力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即个体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出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倾向于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屈从于多数派的声音和观点,这种屈从最终促成了公众舆论中优势意见“一面倒”现象.①“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近50多年来,对于这一假说的实证和理论检验成为业界和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研究核心,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重新考察、定位与论证,从而探求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4年6月,玉林狗肉节的舆论争端达到最高峰,在这场舆论战中,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在特定条件干扰下发生了反向旋转,群体改变了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群体意见形成的狂热风暴在这次争端中表现得比沉默螺旋更为明显。本文试从道德判断、中坚分子、舆论的形成以及媒体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分析法和大众心理学,探究互联网时期,沉默的螺旋假说不成立的条件,并指出在新环境下,沉默螺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浅析网络舆论引导中“沉默的螺旋”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李德军 《新闻世界》2009,(12):142-143
本文对当前学界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有效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