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建明 《现代传播》2002,5(2):39-41
沉默的螺旋作为受众对媒介议程的反应模式 ,被中外绝大多数传播学者奉为无可怀疑的定律。反对沉默螺旋模式的学术观点虽然陆续发表出来 ,但许多学者不屑一顾 ,传播学引进中颇有鱼目混珠的倾向。面对媒介意见的倾泻 ,受众并非毫无主见。受众一旦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体 ,对利益认定非常执著 ,媒介特有的议程很难对其产生感化作用。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 ,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 ,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 ,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相似文献   

2.
杨婧 《东南传播》2012,(7):84-85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梁璐 《新闻传播》2010,(6):40-41
长期以来.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直被看作是社会舆论的母体,其舆论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假说,都是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著名理论。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观点,由先前的受众变成传者。这种情况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理论对媒介与受众关系的设定,给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功能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74年首先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正确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作用。在当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有了更加具体而现实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和舆论特点的分析,具体阐述"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爽 《今传媒》2020,28(5):92-93
基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随着媒介形式的变革,其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本文基于对莫雷事件的舆论分析,通过解读"沉默的螺旋"的悖论,分析促进双向螺旋对抗的关键因素,以此总结新媒体环境下双向螺旋的对抗条件。  相似文献   

6.
新闻舆论监督一直是新闻传播业的重要职能,多层次多形式的媒介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社会媒介,广大受众参与到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增强社会的透明度,进一步弘扬了社会正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媒体逾越手中权力,违背新闻精神影响舆论氛围的案例,而当司法中也出现"沉默螺旋",这便形成了"媒体审判"。但是,"媒介审判"作为新的传播环境衍生出的产物,其对舆论风暴的号召力不可小觑,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让其在安全轨道上正常行驶。  相似文献   

7.
顾明毅 《当代传播》2012,(3):53-55,62
本文重点关注媒介化社会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代沟",从受众选择出发,分析两种典型的用户行为模式,引入沉默螺旋和绝对优势理论,创建"螺旋悖反"模型,较好地解释当代媒介和用户二元抉择问题,最终提出应对媒体选择困境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8.
翁杨 《当代传播》2003,(2):66-68
沉默的螺旋模式由努尔-纽曼提出后,受到了中外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之投以极大热情,有的甚至将之视为圭臬,奉为媒介意见改变大众意见的一个无可怀疑的铁律.笔者认为,该理论和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论、趋同理论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从媒介和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机制而已.同时该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沉默螺旋的出现是失衡的传播生态造成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会导致迷信媒介的强力作用,造成传播生态的失衡,甚至加剧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9.
媒体经常滥用手中的话语权肆无忌惮地"狂欢",而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不对称地位的受众声音显得相对沉默,而这种沉默益发助推了媒体无理"狂欢"的螺旋上升。改变种种愈演愈烈的畸形传播环境,既要加强媒介自身的自律,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传者自重,使受者真正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  相似文献   

10.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解构传统效果理论的基础,研究者们亦开始验证原有的理论假说是否还能成立。通过比较国内外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假说的验证性研究,发现国外偏向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国内侧重于社会学层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与路径基本一致;同时在媒介内容多样性、受众行为主动性、个人心理复杂性、人际网络的影响力等变量还缺乏必要的测量与讨论。有关传播效果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也应围绕这些变量的设置与测量展开。  相似文献   

11.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2年在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媒介环境变得多元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信中出现多元呈现的趋势,熟识度、群内权威、"无所谓"心态以及功能性操作和设置成为左右"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作为大众媒体传播强效果论的"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的运行机制和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分析,揭示出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隐性沉默",并得出结论:新媒体环境下"沉默"依然存在,但控制舆论的力量已经分散。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媒介使用意味着被动、单向的接收过程,互联网时代受众则主动参与互联网传播。受众网络媒介的使用——网络搜索行为和舆论生成、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关联。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在线搜索工具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发现对"PX项目"的搜索峰值总是和具体的PX事件相关联。环境舆论的生成与受众媒介使用之间出现互动促动、渐为一体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受众媒介使用与网络舆论生成之间的框架、机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5.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NoelleNeumann,E)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年她完成德文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该书1984年用英文出版后,在传播学界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媒介对舆论影响的论著骤然增多,亦算是一门显学了。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  相似文献   

16.
在"沉默螺旋"理论提出来的年代里,该理论准确的描述了当时的舆论环境 ,但目前人类社会的交流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也随着网络时代里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征进行新的发展和补充,在我们观测到的现象里,至少在小范围内,即在某一公共空间内,沉默的螺旋仍在生效,但放在整个中文互联网的视角下,舆论则不再沉默,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下,中文互联网在各虚拟社区呈现"多个螺旋同时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分析的沉默受众属于媒介批评主体受众部分的范畴。沉默受众并非等于所有受众面对媒介活动采取的是沉默定式,因为他们存在批评行为的取向,但是这种取向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水平、认知能力或者媒介环境的原因影响,而隐匿起来成为潜在。作为在市场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的媒体,应该发掘沉默受众潜在的批评行为参与到媒介批判当中,实现有效的自律机制,促进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同美国的"议程设置论"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来"沉默的螺旋"假说,引起了传播学界的极大兴趣。作为网络的典型代表博客、播客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们的兴起给传统的传播理论——"沉默螺旋"假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博客和播客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来挑战传统理论和传统媒介呢?"沉默的螺旋"假说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是否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阐述"沉默的螺旋"假说在博客、播客中所受到的冲击的原因,以及传统媒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受众的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劝服性效果。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笔者选取光盘行动作为新闻宣传的例证,研究媒介报道效果中受众心理机制与劝服效果发挥的作用,甚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从而运用受众认知心理学与劝服效果理论反作用于媒介报道,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20.
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媒介研究中,不断强调"媒介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基于趋同心理的沉默螺旋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第三人效应正是一种基于内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在趋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第三人效应对于保持意见的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