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潜,新闻业同样受其影响。专业媒体借互联网获得新闻信息,普罗大众也利用互联网进行事件摄拍。基于时空局限,专业新闻媒体无法到达每个第一现场,但"用户"却时时事事在场。"用户"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群体,他们用手机记录现场,成为该事件"第一目击证人",记录的"信物"经专业媒体传播,成为每次新闻事件中"目击媒体"的一部分。本文讨论"目击媒体"下用户使用的原因,并总结用户使用该媒体方式的三种"使用与满足":"信物""遥控器""圆桌会议";并借由"新制度辐射型模式"探讨未来新闻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牛天 《青年记者》2016,(34):11-12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冲击着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和新闻生产模式,形成冲击与吸纳的一波波浪潮.在新的一轮媒体创新中,视频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新的风口.新华社以此为契机,在新华社客户端开启“现场新闻”视频直播,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链接传播者、文本、事件以及受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新闻生产链条,构建出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格局,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的时代,往往忽略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自媒体"传播形态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和存在依据,说明"自媒体"传播形态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重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整个过程。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格局被打破,并进入到"自媒体"传播形态之下。"自媒体"传播形态,即任意一个人或组织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互联网,通过新  相似文献   

4.
李沛 《今传媒》2012,(1):133-135
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迅速普及,新闻的生产和运作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复杂和深刻的变化。新媒体给传统新闻带来了冲击,也产生新的变革。以往的新闻制作和传播的模式被颠覆,公众借助新媒体走上了新闻事件传播的前台,极大扩展了"记者"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锐 《新闻与写作》2004,(12):39-41
如今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方面已经迅速崛起成为媒介市场竞争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传统媒体一直强调的舆论导向问题在网络环境下遇到了前所  相似文献   

6.
凌云鹏 《今传媒》2014,(12):43-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融合视野下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新闻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传统高校媒体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高校新闻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分析高校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了解高校新闻事件的对外传播渠道,以及存在的高校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滞后于新兴媒体导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在当下媒介高度融合下如何更好强化高校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管控。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社交媒体、移动媒体、共享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流,依据移动新闻信息平台用户不仅能随时随地地收看新闻信息,还能依据自身的新闻阅读兴趣进行个性化选择,便捷快速的阅览新闻。鉴于此,本文就新闻传播视域下互联网新闻媒体平台给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如何根据互联网技术创新新闻传播模式打造新媒体矩阵突出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8.
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甚至被预言即将消亡.本文结合真实生动的广播直播事件,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所保留或生成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9.
融媒体时代出现了各种新闻新形态,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为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从业者担任新闻采集与新闻加工的任务,需要适应媒介技术带来的挑战,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如何变革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积极开展新闻生产,避免虚假信息泛滥,成为媒体从业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融媒体时代,从业者必须遵循媒介技术的规律,把握信息传播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由袁丰雪等所著的《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立足融媒体时代,将着眼点放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上,分析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探讨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能,剖析了媒介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介绍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方法流程,阐释了新闻记者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庸被去世事件"显然应该成为自媒体繁荣图景下所有媒体的必读案例.2010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和值班编辑因官方微博传播金庸去世假新闻而引咎辞职,这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传播虚假新闻追责最迅速、最严厉的一次,亦为微博假新闻问责第一案.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每天生产无数海量的"微新闻"。解析"微新闻"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信息源,全民皆记者;二是即时传播,反应快速;三是互动性更强,传播效力巨大。"微新闻"的开放式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转变理念,主动介入"微新闻"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新兴媒体的步  相似文献   

12.
郭琪 《新闻世界》2020,(2):62-66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化新闻生产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本文尝试在"模式-价值-受众"的框架下,探讨自动化新闻怎么传播,传播什么,向谁传播的问题。自动化新闻的发展,使得新闻生产模式被重构,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被重新诠释,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尽管如此,新闻的本质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不能被抛诸脑后,人类在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也不能被取代。自动化新闻不仅改变了新闻业的面貌,也给新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48-52
网络社群中聚集着大量的热点新闻线索,面对网络上热议的新闻源,媒体应该如何在坚持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运用新闻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和专业能力,生产和传播有价值新闻?从而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受众价值观,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近来,"95后萌妹发帖征集男友旅游"事件在网上引起广泛的热议,在此次事件传播中,媒体报道该事件表现出一种失范的行为,媒体应该在网络社群中规范自己的话语权:如辨识和整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坚守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新闻传播伦理,发挥网络联合辟谣平台的第三方话语监督权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被很多人称之为"网络舆论监督年",这说明了互联网传播力、影响力日渐显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已经不仅仅是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且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格局.本文以去年两个发端于互联网的新闻事件("中山大学博导事件"和"杨帆事件")为例,从新闻价值判断、消息来源选择和新闻报道框架三个方面,对互联网影响下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状况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理解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第一层次报道延伸至新闻的"第二个落点"新闻的第一层次报道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力求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多年来,新闻媒体不惜代价,以快制胜,力求在时效上争抢新闻,第一层次报道成为各媒体竞相争抢的新闻传播制高点。但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媒多元化的形势下,网络媒体以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相似文献   

16.
<正>自媒体时代,当观众面对新闻事件时,已经不是第一时间选择向媒体爆料,而是拿起手机,拍下画面,之后撰写文字,上传微博或微信。在信息如此海量,传播如此迅速和分散的时代,人们尝到了快餐式新闻的甜头,但装得太多太散,似乎"头有点儿大",迫切需要独家、权威、有温度的观点指点"迷精"。责任来了,看似被"抢占地位"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该"发声"了,该将新闻报道状态从资讯传播向观点传播拓展了。基于此,2013年1月1日,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一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报道的半途而废,没有能够揭示事实真相和事件全貌,造成了事实上的新闻"烂尾",而让读者"悬疑"。随着舆论新热点的不断出现,这些"烂尾"新闻迅速被媒体和受众遗忘,除了浪费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以外没有留下任何反思。本文以"院士讲座上的睡觉学生"这一舆论事件为例,从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和媒体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类新闻"烂尾"与"悬疑"反映出的问题,呼吁整个行业树立危机意识,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媒体从业者、媒体机构、媒体管理部门和新闻教育机构四方面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环境下突发灾害事件传播及舆情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一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使命?在应对2021年7月台风"烟花"造成的暴雨灾害报道中,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及时提供科学真实、准确完整、鲜活生动的信息产品,履行了主流媒体防灾、抗灾、救灾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高翔  旷宗仁 《青年记者》2016,(33):54-55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受众已然习惯于通过网络及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感知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
  然而近些年来频频出现的富有戏剧性的新闻反转事件令公众大跌眼镜。更值得深思的是,新闻反转事件的背后是舆论的一次次倒戈和媒体公信力的贬损,该现象阻碍了媒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新闻反转事件的产生模式及原因是有效避免新闻反转事件的重要前提及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