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概括总结了回族传统和现今的婚姻习俗,通过对比回族传统和现今风俗习惯,了解回族婚俗。探讨回族婚俗变迁的原因,由于社会流动使得散杂居的回族青年由封闭的族内婚向有选择的族际婚的转变,研究婚俗的改变对回族各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郭骊 《新闻世界》2011,(10):182-183
"婚俗",或者称为婚姻习俗,婚姻习惯,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被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反复运用、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的规则。婚礼仪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婚姻文化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文化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侗族婚俗中最为凸显的是"姑舅表婚"和"不落夫家",在今天的侗族生活中都已经较为鲜见,但作为民族的记忆却深深烙在了侗族人们的灵魂深处,其不仅是侗民族的符号,同时,承载着侗族人们经历过的婚姻前后整个年轻时段的快乐与痛苦。以侗族婚俗为代表的侗族婚姻文化不仅记载着侗族对婚姻的理解,同时,也负载着侗族以婚姻为纽带的盘根交错的社会关系。侗族婚俗发展的历史,可以视为侗族社会关系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正人生仪礼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通过仪式,它在中国社会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仪式表现。当代中国正处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关口,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人生仪礼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重建自然是我们应当充分关注并深入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生仪礼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组织了国内相关研究专家,对人生礼仪传统形态与当代  相似文献   

6.
<正>婚姻习俗属于民俗的一类,它伴随婚姻的产生而产生,是不同民族群体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壮英民族由于文化、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不同,人们的婚姻观念及结合方式也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异频繁,为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根源,促进壮英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本文就壮英民族传统的婚俗文化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廖水麒  张澄 《大观周刊》2012,(46):50-50
笔者于2012年1月8日,以送亲队伍中娘舅的身份前往民和喇家土族村,进行了田野,并发现当地婚俗的独特之处,其中以婚俗差异和文化本质作了重点调查,这将对研究整个青海地区各民族的大族群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新疆哈萨克族如何通过仪式和象征符号这两种文化形式来构建民族认同,以此宣扬何种民族精神与民族形象,达到对内凝聚民族认同,加强民族自豪感;对外争取话语权,屹立于民族之林的。  相似文献   

9.
刘颖 《今传媒》2015,(3):144-145
节日仪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为例,分析了在死难者公祭中的象征符体系及其作用;同时,节日仪式传播通过构建互动模式机制、培养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增加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而媒介造势是节日仪式传播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婚礼仪式是哈萨克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萨克礼仪文化发生了变迁。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通过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强化了人们之间情感建构和再生产着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及其关系。通过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潜在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是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通过神话传说的叙事与仪式的双重构建来显示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哈尼族"磕竹筒"仪式出现在哈尼族白宏人的丧葬活动中,解析其"磕竹筒"习俗,探讨哈尼族民族文化认同内涵,反思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婚俗习惯是伴随着婚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与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黔北仡佬族婚俗文化的形成进行研究,确定黔北仡佬族婚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它在破除旧的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确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与新的婚俗风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对汉中1950年代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1950年《婚姻法》所确立的各项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定对汉中的招夫养夫、站门客、童养媳、招赘婚、早婚等婚俗的影响,揭示了社会重大变革或变迁时,婚姻法律在传承婚姻习俗的同时,对汉中婚俗文化诸多或表面性或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第五节 回族文化对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导引 文化是国家、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国家、民族生机与活力的强大精神内核,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回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近千年的生存和发展中.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育和丰富.对回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散居回族,虽然散居在祖国各地.但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却使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马伊斌 《大观周刊》2011,(51):23-23
由于大众的旅游需求向文化方向过渡,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文章在以甘肃的民族旅游发展为背景,以民族旅游中的回族为对象。有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和彼此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皮姝婧 《大观周刊》2011,(46):124-124
婚俗在族群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礼仪,通过了解婚俗礼仪人们可以看出这个族群如何选择人生传承及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当代瑞丽傣族婚礼的描述,探讨当代傣族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中进取的传承文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回族知识分子透过对时代趋势和群体衰落原因的分析,认识到"历史叙述"对于群体振兴的重要意义。他们将报刊和"历史叙述"相结合,尝试构建中国回族历史的叙述方式,从历史的角度促进回族的觉醒与振兴。这一时期回族的历史叙述以回族报刊为主要载体,在内容上增加清史反思的内容,在叙述中突出由进步史观向循环史观转变的趋向,并且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此之中体现出来,对后来的回族历史叙述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