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总的来看,新闻道德有两种基本的维护方式,一种是制度性约束,可以称为“硬维护”;另一种是观念形态,包括哲学层面的廓清与建设,可以称为“软维护”。硬软两手都是必要的,但是,从深层的角度看,“软维护”具有更加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更加长远的影响。所以,新闻界应该重视这项容易被忽视的工作。通过努力,最终建立起以哲学观念为支撑、行为方式为基础、制度约束为保障的新闻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闻道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道德有两种基本的维护方式,一种是制度性约束,可以称为“硬维护”;另一种是观念形态,包括哲学层面的廓清与建设,可以称为“软维护”。硬软两手都是必要的。但是,从深层的角度看,“软维护”具有更加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更加长远的影响。所以,新闻界应该重视这项容易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吴秉勋 《今传媒》2022,30(1):111-113
"软新闻"和"硬新闻"是现代新闻报导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这些词汇,但以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其在内容上即已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今日"软新闻"的写法。司马迁认为其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通古今之变",从这个观点出发,汉代的史书笔法和现代的"软新闻"写作,确实出现很多可以互相参照之处,对于现代新闻工作者而言,也能借此以古鉴今,让新闻类型的写作能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硬性新闻和软性新闻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新闻可以分为硬性新闻(或硬新闻)和软性新闻(或软新闻)。软性新闻有时也称为"特写"、"人物特写"或"通讯"。硬性新闻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事件。它客观地记述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传播理论界,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内涵的区别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媒介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进而让新闻理论的论述开始慢慢清晰起来,新闻理论的类型之间的区分也更加明了,对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界定也开始变得明确起来。所谓的"硬新闻"就是指实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而"软新闻"则是代表着对于实效性要求并不是非常高的非事件性的新闻,也就是说,当前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实效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来区分和界定的。对于新闻实践而言,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内涵,对于新闻报道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谁"动"了我的新闻——浅议动画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末台湾壹传媒集团推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样式,被其称为"动新闻",即将纪实性报道的新闻,以写实的动画方式呈现.此举立即引来不少争议,争议焦点是"动新闻"可以将用文字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暴力、血腥等内容呈现得更加直观,并以此吸引公众眼球.  相似文献   

7.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们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闻铁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既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性手法,也可讲故事、画图画、说明原委,既允许传播信息,也允许渲染事物,因而更加耐人寻味,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8.
如何报道融合新闻——从四个美国报道案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新闻"又被称为"Con-vergence Joumalism"或"Multi-media Joumalism", 是伴随WEB2.0的广泛应用在美国新兴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融合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报道手段,赋予新闻以更加丰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姚燕青 《青年记者》2008,(14):23-24
新闻的分类形式有很多,从新闻和读者的关系来看,可以把新闻分成硬新闻与软新闻.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软新闻是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虽然不同的受众在不同的时期对新闻有不同的需求,但总的来说,受众总是在对硬新闻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需要软新闻.因此,硬新闻是新闻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东 《新闻采编》2008,(1):22-23
传统的电视新闻中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常常被业内人士称为硬新闻或"纯新闻报道",它注重了报道内容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比如:时政新闻、经济、科技新闻都属于硬新闻的范畴。而软新闻相对于硬新闻来讲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泼的社会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12.
媒体扫描     
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与"硬销"刘小燕在《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与"硬销"》一文中指出,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和"硬销",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传播哲学。硬销是一种仅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目标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一、新闻的软与硬。本文认为,硬新闻是指宣传意图比较明显,采用直白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政治化了的报道,受众处于冷接受状态。硬新闻主要包括时政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软新闻是指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泛政治化的报道,受众处于热接受状态。软新闻主要有社会新闻、文体新闻、政法新闻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可视性受到读者的亲睐及媒体的重视。从社会新闻的定义看,它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报道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是一种“软新闻”,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实际七足“软中有硬”的。社会新闻的专业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硬与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硬新闻的写作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些软新闻的写作手法,则无疑会使硬新闻像软新闻一样引人入胜。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味轶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新闻”所用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不像硬新闻那样在导语、正文和结尾方面有一定的规范,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等多种手法。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形成一个模式,读起来如同嚼蜡.在会议材料中挖掘新闻的黄金点,认真仔细地解读政策性文件,用"新闻眼"加工和充实这类报道,可以使文章具有丰富性、可看性、生动性和贴近性,从而让硬新闻软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硬新闻",指表现形式庄重严肃,内容主题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重大性的新闻。"软新闻",指表现形式轻松活泼,内容主题着重于贴近性、通俗性、趣味性的新闻。"硬"和"软"是相对而言的,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写"硬新闻"应软化表现形式,写"软新闻"应硬化内  相似文献   

18.
张威 《新闻记者》2003,(7):20-22
硬、软导语之争 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一些记者认  相似文献   

19.
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和"硬销",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传播哲学。硬销是一种仅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目标如何实现、给人以气势逼人或强大压力的传播;软销则是一种兼顾对方感受、顺应其个性风格、满足其需求或助其达成目标、赢得信任的"合作式"传播。硬销是更偏重物质(行为)的传播;软销是更偏重精神(话语)的传播。行为传播中也有软销;话语传播中也有硬销。软销与硬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相互消解。简单将政治传播分为软销与硬销也有其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类媒体为吸引受众,对相比"硬新闻"更容易被受众喜爱的"软新闻"日益重视.然而,坏的风气随之而来,由于软新闻不像硬新闻那样题材严肃,媒体渐渐模糊了广告和新闻的界限,出现了杂交式文章,不伦不类,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和新闻本身"忽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