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2.
评价是一缕春风,学生是一池春水,风吹水起。在素质教育的天地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激越的浪花,翻卷成一幅壮丽的美景,教师要驾驭好这股“风”,既不能“风平浪静”,让课堂死水一潭,又不能如“狂风暴雨”,让课堂失控,而是要“润物细无声”、“百舸争流忙”。为此,笔者在实施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中尝试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师生沐浴在身心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差生”在一些老师的眼里是不受欢迎的“丑小鸭”,我班就有这么几位,他们上课不守纪律,不认真学习,个个调皮捣蛋,天天起哄闹事,搅得我心烦意乱,闹得我坐立不安。为了管教好这几位“差生”,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或娓娓而谈,或严厉训斥。可效果怎样呢?他们也有悔改之意,可过不了几天,就外甥打灯笼——“照旧”了,唉,“差生”真是朽木难雕!“差生”,正如歌里所唱的: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次班集体活动时,在学生的再三要求下我试着唱了一首郑智化的《星星点灯》,节拍整齐且热烈的掌声让我体会了当“腕儿”的感觉。后来,在学习英语必修第四册第三模块“音乐家”时,一个学生用英语说:“老师,那天您的歌唱得真好,做歌星收入高又风光,您应该做歌星!您是不是没有办法才当老师的?”当时学生们都静静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5.
孙振江 《教师》2010,(32):112-112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中下生”,而每一位教师对于“中下生”都有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处理方法。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有四种方法,把它们总结起来分别是“吹”“拉”“谈”“唱”。  相似文献   

6.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2):14-14
“雎”是形声字,从“且”得声,读作jǖ,在古籍中多用于人名和鸟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水鸟,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 战国时有两个人,一个叫范雎,也写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策》中有他  相似文献   

7.
晋乐 《中国德育》2005,(11):1-1
快乐就像天上的鸟,自由翱翔;快乐就像溪中的水,舒心轻唱……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幸福的个人感受。快乐可以给予,可以感染,可以“传递”。怎样传递呢?  相似文献   

8.
话说“草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草根”一词频频见诸报刊。特别是今年暑期.“超级女声”、“莱卡好男儿”、“雪碧我行我秀”、“梦想中国”等“全民选秀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草根”更是流行于民间.成了大众流行语.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例如:  相似文献   

9.
“现代气息”与“文化氛围”应该不是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大至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小到一家单位,一个家庭,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处理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尤其作为“书香门第”的校园,这两者当中倘若少了一件或是出现明显的“瘸腿”总会使人感觉到更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疲于记录,但是课堂学习效益很低。其关键原因是学生“静得过多,动得太少”。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动”求效益这一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圃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15.
“瞽”是中国古代盲乐师,由于眼睛失明和他们对音乐的专擅,“瞽”在某种意义上营造了西周至近现代的中国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相”,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也有人说“相”只不过是一种“辅乐”的打击乐器,而正是这集两种内涵于一身的特点,使“相”典型地说明了音乐由说到唱的形式发展脉络。 研究这两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16.
“老板”者,老班主任也。因老板与老班音相近,故得此名,其实“老板”实在不像老板,高高的,瘦瘦的,标准一书生。  相似文献   

17.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18.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9.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鱼”是一种结果,是暂时的收获;而“渔”是一种过程,一种方法。得“渔”就是经验与方法的一种迁移。它可以让人终身得“鱼”,也是教学之根本。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