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韵 《文教资料》2013,(35):174-176
本文以《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对于古汉语词汇的释义为依据,对汉语词汇“翰海”、“瀚海”二者的具体含义以及词义的历史流变情况做出考察和说明.意在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汉语大词典》中将“翰海”、“瀚海”二词互通释义这一现象的差误,并就二者词源、词义的相关性、差异性以及继承发展关系做出考辨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哲学范畴,在欧洲哲学史上的本来涵义,与我们现今所了解的涵义很不相同。不搞清这一点,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史时,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想对这两个范畴的本来涵义,和这种涵义的历史演变,试作几点考证。 (一)“辩证法”的本来涵义“辩证法”一词,源出于希腊语“διαλεχτιχη”。这个词语的本义是论说术——论辩和证明的技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名哲学著作《形而上学》一书中曾说过:“哲学在务求真知时,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有的词的义项只存在于一个较短的时期中,过了这段时期,它就很快地消亡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断代”性词义现象.本文通过用产生于六朝的《颜氏家训》与两部唐人所著的史书相对比进行研究,证明在《颜氏家训》一书中存在着较突出的“断代”性词义现象,并详细探讨了此现象出现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对这些具有“断代”性词义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指出它们在汉语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以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来含义的探求与说明,仍然是今天学术界一个有必要考究的课题。 谈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本来含义,有不少人认为是指“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原因在于这种说法没有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考察丰富的文献词义和释义专书的词义来深入挖掘词义的本原。  相似文献   

5.
批判一词常为人误解,一说批判,似乎就意味着全盘否定,这是对批判本来含义的歪曲。批判固然是一种否定,但并非全盘否定,它同时也是一种肯定。按其本意,批判也就是“反思”,就是运用理性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如果我们依据这一含义去“批判”教学理论,便有了教学理...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有识之士多次呼吁要加强语言使用的规范化,但仍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在有些方面竟有愈演愈烈之势。“圆梦”一词的大量误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圆梦”一词本有其明确的含义,即:“解释梦中事,从而附会人事,推测吉凶。”(《辞源》)古人亦称“圆梦”为“占梦”。这里的“圆”字通“原”,是“推究端详”的意思。(《辞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十分明确的词,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被一些人滥用到时髦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词的涵义呢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上说 :涵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新编韦氏大词典》上说 :涵义是“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意义”。这两部词典的定义说明 :词的涵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 ,会在言语上犯严重错误。在英语中 ,有许多词汇都常有特定的文化信息 ,即所谓的“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 -loadedwords)。这些文化内涵词的联想能…  相似文献   

8.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9.
《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词义的能力。”这一叙述,指出了词义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必须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紧密结合上下文,不仅讲清词的直接意思,更要揭示词的深层含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词义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1981年第6期刊载了两篇关于《花城》的质疑和答复的文章,涉及的问题之一是“花卉”一词。秦牧同志说:“词语的应用范围,有时比它的严格定义要广泛些。”这话一点不假。语言发展反映在词义变化过程中的事实,就正表现出了词义与词的使用有时并不是处于绝对等同的关系。诚然,“卉”的本义是“草”。《诗·小雅·出车》:“卉木萋萋”。毛传:“卉,草也。”《尔雅》:“卉,草”。郭璞注:“卉,百草总名。”但是,到《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却是:“卉;各种草(多指供观赏的)的总称。”可见,词义已经有了变化。“多指供观赏的”一语,就对“卉”的含义作了限制。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但,人们平时所说的花,实际上多数是指能开花以供观赏的植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表示颜色或色彩的词是非常丰富的。有些颜色词还与其他词搭配,形成了许多范围广、含义深的用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表达方式中的颜色词与原意相差甚远,不能按其颜色词本身的含义来理解。有关这一现象,已有一些同行撰文进行了讨论。如93年第2期的《外语学刊》中,就登载了一篇“英语中颜色的表达方式”一文,同年的《外语界》第3期,也  相似文献   

12.
词义是个很常见的词语,但其内涵也有深究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是广义的词义。狭义的词义则专指词汇意义,即人们对一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现象、关系的认识,它具有概括性、模糊性等特点。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的词义教学,主要是狭义的词义,尤其实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德国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最早提出词义的演变可以从逻辑的,即从词义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来进行分类.这一观点后来通过房德里耶斯的《语言论》而得到广泛传播,受此影响,我们通常把词义分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类.意义的扩大和缩小指所指称的词义范围扩大或缩小,意义的转移是指本来表示甲范围的事物后来变成乙范围的事物,大多数情况下属词义的引申,这种引申的途径通常是通过联想即比喻、借代来实现的.韩陈其早在1981年就注意到了由词的借代而形成新的义项这一语言现象,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词的借代  相似文献   

14.
混乱应澄清     
本文所要指出的一些问题,都是有关资料中所出现的关于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方面的一些滥用概念而引起的混乱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澄清,以便求得统一的认识。一、关于“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的是某词在句子中的临时功能。比如“一狼犬坐于前”(《狼》)一句里的“犬”字,本来是词,但在这句话里只有将它活用作状语,当作“象狗一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的对应关系 ,但并不是所有的词在对方的语言中能找到与之等值的对应词。英汉词义中的“貌合神离”、“文化冲突”和“貌离神合”现象 ,都充分说明了英汉词汇涵义的不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含义”与“涵义”是同义异形词。在许多报刊文章中,有人用“含义”,有人用“涵义”,这无可非议。但是,是在同一段文字中,或是同一句话中,前面用了“涵义”,后面又用”含义”,让人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这就不对了。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难词难句解》一文中,将陆游《示儿》诗中“死后元知万事空”的“元”定为“原”的通假字。我认为这两个字并非通假,而是同义词的运用。古字通假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在句子中按借字的词义去理解句意根本讲不通,必须按本字的词义去理解。如果那个词本身就具有那种义项,就不能算通假。  相似文献   

18.
释“闻”     
关于“闻”的词义,60年代初期,《中国语文》曾发过一组文章进行讨论。1960年第1期张永言先生的《词义演变二例》认为,“‘闻’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听到’或‘听见’,这从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到了现代汉语里‘闻’,却只有‘嗅’的意思,词义从听觉方面转移到嗅觉方面来了”。文章还纠正了日人大田辰一所说的这个变化产生在六朝时代的看法,认为“闻的这个新意义的产生不是在六朝,而是远在西汉”。同年第5期殷孟伦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叠音词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叠音词分为垒间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类。使用本字来记录其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密切相关。因“本无其字”而借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记录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毫无关系。使用本字的叠音合成词,其了义与叠音词词义相同,使用通过叠音合成词,其单字的本义与叠音词的意义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仅凭单字的叠音词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来判叠音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虽然情况比较复杂,但只要根据“字形”(象形文字)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理顺并掌握词义的来龙去脉,最后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多义词在语句中的含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文言实词词义解题的准确率、文言翻译的得分率,提升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