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群,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庄子生死观的研究一般遵循"超脱"生死的进路,而很少提到庄子在生死观中的"执著"思想。而在庄子的生死观中,执著和超脱存在着内在张力,不可偏废一方。因此,本文立足二者的演变和辩证关系,重新构建庄子的生死观。具体而言,庄子的执著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感性之身——"心不死"境界——道的境界;庄子的超脱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气化和物化的存在——齐生死的认识——道的境界。执著是从肯定方面演进的,超脱侧重于否定方面演进的,肯定和否定的进路都归于道的境界,道是庄子生死执著和超脱丰富内涵不断演进的契合点和最终归宿。可见,庄子哲学的生死哲学是向道而存在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种回归形式,同时又强调生命至上。而这样一种乐死重生的生命哲学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因此,无论是庄子还是沈从文,对待生的执着和死的从容都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睿智。  相似文献   

7.
庄子所处的时代造成了他对祸患的恐惧和对人生的失意,这样的心理反应使他陷于无限的困苦和矛盾之中。他力图在精神领域以“无用之用”、“物我合一”、“游世”等为主要手段对现实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消解,流露出对生命的眷恋,由此显示出庄子哲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他对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思考正是由此而深入的,在此岸中追求超越现实苦难,进而与自然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生死问题思考最深入、影响最大的一位。他以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个体主义为出发点来探讨生死问题,形成了“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和超越、达观的死亡观,调和了生与死之间的紧张、对立和冲突,最后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大,自由。  相似文献   

9.
人难免一死,但只有直面和,迢越死亡,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综观中西方超越死亡的观念,无论是西方的“灵魂不灭”论,还是中国的“三不朽”观,都给人以最深层次的生命关怀。而庄子哲学更以超脱的智慧让人体味到生死相通的本质,从而能以坦然、平静、豁达的胸襟对待死亡、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超越境界,在这一人生境界论上,庄子将真、善、美完整地统一在一起.而他仍是以“美”为最高境界的。可以说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精神绝对自由这一审美境界上。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除了涉及哲学、审美等问题,还较多地谈论了人生。庄子立足于现实,思考了人世间的纷争、人的生死、人生意义价值等问题。然而从现实出发,庄子难以找到消除人生悲苦的有效途径,只能徜徉大道,创造出许多人类思维难以认知和体会的极其抽象的概念和境界,对人生悲苦进行消极的、阿波罗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以生命为本位,对现实人生面临的忧愁、烦扰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庄子认为,休闲乃是人向道生成的自由状态。庄子的休闲哲学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文章从自然、社会、人生等视域,对庄子的休闲哲学作了系统探析,并对其淑世当下的现代价值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是一种以追求超然生命为旨趣, 以“道”的体认, 齐万物、齐生死为认识前提, 以“坐忘”为践履的系统的生命哲学, 现代性场景中的自我生命呈现出自我张裂、批判性反思力的弱化, 终极追求动力的丧失, 价值目标的短视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庄子哲学在与现代性遭遇中彰显出它的价值, 这种价值体现在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自我拯救的“疗法”。  相似文献   

15.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道论出发,庄子认为生死由命,应顺其自然;生死由气的聚散而形成,二者相互依存,首尾相连,构成生命的整个过程。对生死的超越彰显了一代哲学大师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庄子生死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四点要求来观照《逍遥游》的话,其当属优秀范文。第一,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生存问题”是困扰人类两千多年来始终未能解决的重大哲学命题。从杨朱的“发现自我”到老子的“人生至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人类的智者都试图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人生的幸福之路。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且更有超脱意向。他把老子的矛盾论推演成达观主义的相对论。道家的“生命哲学”至庄子而圆通。庄学的归旨,是彻底的精神解脱;是对漠视人的生命、扭曲人的灵魂、践踏…  相似文献   

17.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对庄子的理解上,有人以入世之说“格”庄子之“义”;于丹一派甚至对庄子哲学进行社会功利之分析,这些浅层理解差庄子真意远矣。庄子哲学对现实利益而言,是无用的。以出世思想为基础,庄子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大道的境域。本文重在推求其思想脉络,以庄子出世之人生角度重新梳理其哲学,还其原貌。  相似文献   

19.
庄子所处的时代造成了他对祸患的恐惧和对人生的失意。这样的心理反应使他陷于无限的困苦和矛盾之中。由此,为了摆脱困境,获得在物质世界所无法实现的超越,他力图在精神领域以“无用之用”、“物我合一”、“游世”等为主要手段对实现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消解。他对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思考正是由此而深入的。并且显示出庄子哲学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注重从道的立场来考察人的生死问题,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从而把先秦道家的生死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先秦诸子中,以庄子的生死哲学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多,达到的境界最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